摘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塑、爱国主义情怀及高尚道德修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中原文化为引领,在把握校园文化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校园文化的导向、育人功能,积极美化校园物质文化,大力开发校园制度文化,特别是注重强化校园精神文化,以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中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3436
作者简介:秦艳培(1977—),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硕士,讲师,从事高等教育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面对来自社会各方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校园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意识形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存在诸多问题,如受西方文化、外来文化等其他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出现的信仰危机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出现的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和对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向往;受大众文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出现的道德观念淡薄、政治立场不坚定等。为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来重塑大学生的价值体系、观念体系。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夏法金[1](P7-11)、雷芸芸[2](P74-76)、眭依凡[3](P11-16)等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拟通过寻求中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的结合点,将中原优秀的文化理念渗透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使其为学生提供价值支撑、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
一、中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一流大学的建设时说道,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一直以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必然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强大的精神基石。选择其中优秀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使其通过校园物质文化载体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自觉地形成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成为学校精神的一部分,促使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中原文化为指导,来重塑大学生的价值体系、观念体系,使其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弘扬中原文化,发挥中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是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振奋精神,自强不息,为祖国的统一和富强贡献力量。
(一)重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中的一座丰富的宝藏。其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中原人民自古以来所表现出的奋发向上、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上,司马光用了近20年的功夫完成巨著《资治通鉴》;张衡坚持不懈,发明了地动仪、候风仪和浑天仪;玄奘历经艰辛西域取经,17年终于取回佛教真经;二程用尽终生之力,创立了洛学,为中国理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发明和创新无不体现出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4](P56)。这种精神既表示了我们民族的过去,也展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
(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安定团结,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思想,同时也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原大地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历史上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中原汉人自西晋末年开始南迁,于我国南方形成客家民系后,许多客家人又飘洋过海,播迁海外。客家人在辗转迁移的漫长过程中,始终心系故土,不忘祖先。近些年来,成千上万的客家人回到中原,寻根祭祖。而这种祭祖行为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活动。中国黄帝陵基金会会长孙天义教授在接受访谈时讲到:"在当前来讲,纪念黄帝,缅怀先祖的伟大业绩,才能够宏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促进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的完成,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使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的伟大民族之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
(三)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哲学、文学、史学、科技、文化、医药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道德文明和伦理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许多思想观念如"忠"、"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慎独"、"形神论"、"人贵论"、"性习论"、"知行论",追求自我反省等[6](P59),不仅是德育工作者所应追求和达到的境界,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激励学生爱国热忱也是非常有用的。
二、中原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在正确认识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以中原文化为指导,把握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缺失,我们可以从发源于中原大地的道家、理学、洛学,特别是活跃于中原大地的儒家等传统思想中吸取其积极的方面,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将其渗透入对大学生的教育当中,培养他们对人真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友爱精神,培养他们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
2.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要加强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广大教师对建设校园文化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努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同时培养一支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队伍,使他们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带头人和组织者。
3.以中原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多层次、多格局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从各个层面、各途径实现中原文化向高校校园文化的渗透。
三、中原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利用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育人功能、主体实践性功能,特别是作为深层面的校园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实现中原文化向高校校园文化的渗透。
(一)积极美化校园物质文化
美化校园物质文化,要既注重其使用功能,又强调其文化内涵,不断推陈出新,发挥育人作用。
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碑文化、楹联文化等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安全、自由的人际氛围。如在校园中布置宣传中原文化内容的宣传画、标语、橱窗、板报等,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或将名人画像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在校园的显要位置处,竖起一些中原伟人、名人铜像等。
另一方面,在建造各种校园物质设施时,在注重其使用功能的同时,特别要使其能显示出文化气氛和人文个性特征,使学生在健康文明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艺术熏陶。古人就非常注重建筑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古代建辟雍时,其形制基本上是以中心建筑为中心,在围墙外环绕水沟,沟基本呈圆形,辟雍之名就取其"四面周水环如壁"。同时它还是教化天下,净化心扉的象征。《太平御览·礼仪部》辟雍条转引班固的《白虎通》曰:"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象璧以法天,雍者何?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二)大力开发校园制度文化
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发掘中原文化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民族凝聚力的精华,并以此作为校园制度建设的诠释。
在以往的制度规章中,不少高校将校园制度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本身的价值,更大程度上突出了规章制度的强制性,不仅使学生们难以接受,也使校园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为地阻断,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因此,今后在拟定校园制度时,一方面要注重其人文思想,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发掘中原文化中表现我国民族优秀品格和民族凝聚力的精华,赋予制度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色彩,以此作为校园制度建设的诠释。比如制订校规、班规时,可参考《道德经》中的有关内容,把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融合,制订切实可行的校纪校规。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在条文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使规章制度既起到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
(三)注重强化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包括校风建设、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等。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时,要着眼于中原文化的现代意义,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精神文化素质,创造出一个真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应重点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1.同学校精神的塑造相结合
中原大地是孕育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沃土,古人对待教育的态度有些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当代教育具有借鉴的价值,可以成为高校塑造学校精神的溯源。如位于中原大地的洛阳师范学院所倡导的核心精神——"师范精神"是河洛教育古今传承与发展的缩影,也是洛阳师范学院由洛阳太学直接传承并加以改造了的内在的文化基因,这一精神经世代的传承早已深嵌于师院人的头脑之中。
2.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中原文化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如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律己宽人、健身自强等道德观念,对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在教育中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加以阐述,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3.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相结合
中原大地历史上曾涌现出了众多的名人,他们或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或为科学进步奋斗终身,或以国家民族的兴旺为己任,表现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是当今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4.同社团活动相结合
社团建设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高校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以中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如在校报上开办中原名人、中原艺术等专栏;利用各种有意义的节日、纪念日,开展以弘扬中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同时发挥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尤其要注重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抢占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5.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首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大力发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可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讲座,开设诸如《河洛艺术》、《中原传统文化》、《中原民俗文化》等选修课,让学生在教师的系统指导下接受审美知识及艺术修养教育和熏陶。此外,学校要有组织地安排文化娱乐活动,如举办诗歌朗诵会、音乐欣赏会、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6.同师德建设相结合
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体现的以一贯之的道德要求,这也是中原教育一直以来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中原文化中关于"慎独"、"吾日三省已身"的修身要旨,对于现代的教师依然有益。高校教师要广为研读中原文化丛书,体会中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自我锤炼,加强个人修养,才能使道德日臻完善,才能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法金,朱会生,钟纯,黄华彩,黄少敏。培育大学精神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8(3):7-11。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5):74-76。
[3]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1):11-16。
[4]史鸿文。从河洛文化看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动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56。
[5]人民网强国论坛。纪念黄帝的现实意义·孙天义教授访谈录[DB/OL]
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346/347/1386/200102/23/40223。html,2001-02-23。
[6]姜秀珠。入世后高校教育建设应加强的几个问题[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7,(4):59。
An Initial Discussion o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QIN Yan-pei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ocial sit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has faced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haping national spirit, cultivating patriotic feeling and noble mor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us, in the future, basing on the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of campus culture and its guiding and educating functio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could be regard as the leader of the colleg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ampus material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beautified and developed actively, especially spiritual culture should be enhanced,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entral Plains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原载于《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