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锦丹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摘要: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三大内家拳之一,首传于河南洛阳,历经近三百余载岁月的洗礼,已是一个普及华夏、远播海外的中华武术代表性拳种。在洛阳地区,该拳种长期在回族中流传,受到回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演练风格,且为保家卫国做出过贡献。近代以来,该拳种逐渐传播到汉族中,成为加强回汉团结、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当下,该拳种不仅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还走入大众和校园,阐发着全民健身的独特价值。关键词:洛阳;心意六合拳;回族;口述史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礼俗互动:回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项目编号:18XMZ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锦丹(1978— ),男(回族),河南洛阳人,哲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回族历史文化研究。据目前国内学界一般的解释,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口述史以记录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1]。 由于许多民间事件并未被书面记载下来,只有靠口述的方法才能填补普通生活经历中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再者,口述历史也包含着受访者对人生所经历事件的总结与评价、受访者的认知和体验,这些都为研究者提供了文化探讨的空间。
从传统武术的研究来看,绝大部分的历史叙事都是采用宏大模式,对于练武人丰富的经历及鲜活的个案缺乏一定的描述,通过收集口述资料可以弥补其不足[2]。 武术口述史研究有助于抢救武术活态史料、增强武术史学人文关怀、拓宽武术史研究范围等,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3]。
据清朝嘉庆18年(1813年)修纂的《河南洛阳县志》记载,元朝时由中亚军士组成的“回回营”驻扎在洛阳城内西北隅,还建有清真寺。元末明初,常遇春统领明军于1368年在洛阳塔儿湾(今瀍河回族区塔湾村)一带与元军展开激战。明军击溃元军五万,史称“塔儿湾大捷”,后来参战双方均有回回士兵留居此地[4]。 洛阳回民继承了先辈尚武之风,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在他们中间一直流传着一种刚猛凶悍的拳术: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此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性拳种,在武术史上影响深远。
本文以口述史为研究视角,以洛阳回族传承的心意六合拳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承人、见证人进行全面走访调研。运用文献与口述相结合的方法,勾勒出心意六合拳在洛阳的历史脉络,对其传承方式、传人情况、发展现状等进行考察,以探寻其文化意指及当代价值。
一、洛阳心意六合拳的发源、传承脉络与代表人物
(一) 发源
关于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一向有两种说法:岳飞或姬际可。最早提出“岳武穆创拳”这一观点的是光绪20年托名戴隆邦所著的《六合拳序》,但近年来有人考证该文系伪作。而明朝末年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营乡尊村的姬际可(约1602-1684年)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这一说法则有一些可靠的文献和口述材料作为支撑。心意六合拳二祖“南山郑氏”、三祖“河南府李”均有姓无名,或为隐士,或因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而不宜道明身份。[5]
“河南府李”的弟子、生活在清代康熙末年至乾隆中期的河南洛阳回民马学礼(1713-1789年)是公开传播心意六合拳的第一人,这在历史上和当代得到了全国心意六合拳传人及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据马学礼第6世孙马振乾老人讲:“马学礼的家族最早居住在洛阳马坡村,后来迁居北窑村。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是个放羊娃。” 13岁那年,马学礼在洛阳瀍河边放羊时遇到一位老者(即隐士“河南府李”)。老者见他有习武的天赋,而且为人忠厚,便隐居在河畔“三井洞”道观,暗中传授他心意六合拳。7年之后,被人发现,老者不得不离去,临走之时叮嘱学礼不可传播师父姓名,并让他继续苦练10年后去嵩山少林寺试功。马学礼尊师命,苦练功夫,不敢有丝毫懈怠。10年之后,前往少林寺试功。他击败武僧,得到方丈称赞,嘱咐他返回家乡开宗立派,传拳授艺。学礼回到洛阳后,因在少林较技取胜而声名大振,在洛阳人称“神捶马学礼”。 他在亲族子弟和清真寺的学生中挑选品行端正者教授拳法,从此,心意六合拳开始在回族中传播开来。
(二) 传承脉络
马学礼对心意六合拳的传播有开山凿石之功,他之后的传承脉络十分清晰。马学礼的两位外甥马兴、马三元及当时在洛阳清真寺念经的南阳人张志诚为其传人。
马三元后来入赘到许昌繁城,张志诚回到南阳做了阿訇,他们两位开枝散叶,各有传人。马兴则一直居住在洛阳,他的拳术主要在洛阳马坡、塔湾、北窑、东关这四处回民聚居区传承,后代传人陆续将其传播到洛阳老城、伊川县、新安县等地的汉族群众中。马兴把拳艺传给儿子马梅虎。马梅虎传刘万义、金乐、孙福生、张家盈、张四辈、孙茂才、张茂林、孙大来、孙黑义、巴诚义、马文升、吴抓子(汉族)、权天才(汉族)、马梦乐等。孙福生传丁克重、孙庭芝。马梦乐传夏至诚(汉族)、陈明久(汉族)、金赖、海进忠、孙顺福、金黑彦、马杰山等。丁克重传丁明玉、丁文玉。孙顺福传孙遂亮、孙云成、金书通等。金黑彦传马宏宪、马恒彬、马德运、马胜利、马平虎、唐国臣(汉族)、金小维等。马杰山传孙友恒、马世贤。孙友恒传杨德民(汉族)、马志平、班贤亮、马鹏飞等。至今已经传至第9代。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每一代的正式传人外,自古到今洛阳回族群众中学习心意拳的人数很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只学一些基础功夫,并未深入,所以不算入门弟子。马兴一脉拳法在洛阳地区广为流传,而且形成了不同与其他支脉的独特风格,因此被称为“洛阳心意六合拳”。
(三) 代表人物
马兴(1754-1844年),字鸣佩,其先祖居住在洛阳塔湾村马家门,后来迁居到北窑村张家街。他自幼随舅父马学礼学习心意六合拳,攻读诗书,兼习兵法,成年后曾在清军绿营中担任都司,即正四品军官。马兴是心意六合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把马学礼所传的基本拳法进行了发展创新:除了继承马学礼原传的唯一短套路“四把捶”外,又排练出许多长短套路。马兴精通兵书战策,他根据排兵布阵的特点,把心意六合拳的大部分动作集中起来创编了一个综合性套路“百花点将”。此套路刚猛迅疾、灵活多变,能够使练习者从身法、力量、耐力等方面得到充分锻炼。精壮少年坚持苦练一年以上,方能一气呵成地将这个套路完整演练下来。马兴为此套路编有拳论:“打、打、打!练、练、练!久练实磨方好汉!”为了丰富和完善心意六合拳,马兴云游四方,广交名师,切磋技艺,博采众长。晚年撰写了《心意六合拳谱》,完整地记录了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内容。马兴门徒之翘楚为其子马梅虎[6]。
马梅虎,字万貔,洛阳北窑村张家街人,生于清嘉庆九年(1805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卒于民国13年(1924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享年119岁,是迄今为止心意六合拳传人中最长寿者,堪称武林寿星。马梅虎从小跟父亲学艺,领悟了拳法妙义,是心意六合拳历史上又一关键人物。他曾在洛阳东关、北窑等地的清真寺内兴办武学,选拔回民子弟收为门人。为使徒弟们拥有良好的武德,他制定了严格的门规:其一,宁可失传,决不乱传。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一概不传。其二,师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为师者以严为要,教徒必成;为徒者敬师如父,其学必成。其三,无事不找事,有事先避事,遇事不怕事。其四,不求千式有,但求一招精;第五,武艺学成,绝不允许在街头卖艺讨钱[7]。这些门规受到群众的普遍称赞。
值得一提的是,自马学礼起,百余年来,心意六合拳只在回族中传授。马梅虎打破这一规矩,开始传给汉族同胞。马梅虎对心意六合拳的发展贡献甚大,在洛阳回汉群众中享有声望。马梅虎时期,洛阳心意六合拳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马梅虎弟子中最杰出者为刘万义和马梦乐。
刘万义(1820-1918年),洛阳塔湾村人,幼年跟随舅父马兴习武。马兴去世后,表兄马梅虎代父传艺。刘万义不到30岁即成高手,曾接受南阳穰东清真寺水观澜阿訇的邀请前去教拳,使心意六合拳在南阳开花结果。刘万义的女儿大翠从小随父习武,是心意六合拳历史上罕见的女杰。
马梦乐(1867-1947年),字挺宣,洛阳塔湾村人。他是马梅虎宗师的小徒弟,同时也得到舅父刘万义的精心指导,拳艺大进,功至精纯。马梦乐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曾打败过灵宝县虢州街地头蛇王泰和洛阳老城四眼井街恶霸陈丙须[8]。
金黑彦(1923-1986年),洛阳塔湾村人,自幼师从马梦乐,是其关门弟子。他练功异常刻苦,深得老师喜爱。金黑彦一直陪伴师父带在身边,从未离开,马梦乐把平生所学尽授于他,他和大师兄夏至诚是马梦乐最得意的两名弟子。马梦乐曾在其他弟子面前夸奖金黑彦说:“黑彦身轻体健,灵巧无比,赛似猿猴,头猛、肩勇、手毒、脚疾,无一处不妙,实为心意拳之大幸啊!”金黑彦传徒授艺非常认真严格,强调细节,完整地把传袭下来的拳术教授给了弟子们。洛阳心意六合拳能够正确流传至今,金黑彦起着决定性作用[9]。 金黑彦身法轻捷,精于技击。大约在1940年代,他与师兄马杰山一起赶马车跑运输。某日在郊外遇到一个歹徒劫道,金黑彦用一招“单把”将此人打倒,人事不省,师兄弟二人把他抢救过来之后方才离去。1950年代末,金黑彦随洛阳回民钻探队去西安交通大学勘探,遇到该校体育系一位拳击教练。二人切磋时,金氏用“隔把”将对方凌厉的进攻一一化解,随后发一记“望眉斩”将其击倒,教练起身后表示佩服,两人结为好友。
金黑彦的大弟子为洛阳东关人马宏宪(1934-2017年)。他全面继承了心意拳的内容,是当代洛阳心意拳代表人物。他轻易不显露身手,除非遇到不平之事。1969年某日,马宏宪去医院看病,见一个无赖对一位女医生纠缠不休。他上前好言相劝,此流氓仍不罢休。无奈之下,马宏宪用功夫将其教训了一下,此人连连求饶,表示再不敢滋事。1988至1990年马宏宪先后担任洛阳市回族武术馆馆长、瀍河民族学校武术教练,不遗余力培养心意六合拳接班人[10]。
二、洛阳心意六合拳的拳理与风格
(一) 拳理:象形取意、六合为法
据洛阳心意六合拳历代拳师口传:“何为心意六合拳?心似猿猴意似马,四班喝彩一时霎。二人当面来对打,有人解开心意理,气死猿猴卧死马。心为本身意为功,一身之意盖为中,拳为身法之综也(或拳为身法妙六合)。” 心意,指的是心思、意念。练习心意六合拳,要求心思要像猿猴一样灵活,意念要像烈马一样迅猛。六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关于“六合”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据心意六合拳“动静论”中提到“心一动而万物生,其理流行于外,发之于六合之远,无所不生,无所不有……”此处的“六合”指的是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心思、意念在天地间自由穿梭流动,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以此境界来调息吐纳、行拳走势。
在具体拳法动作上,取龙、虎、鹰、鹞、燕、猴、马、蛇、猫、鸡十种动物特长特技之真意,仿其灵动,编排在套路之中,以野马盘槽、燕子洗泥、白蛇吐信等短小精悍的套路为代表。
(二) 风格:功大势简、雄浑刚猛
洛阳心意六合拳具有短毒勇猛、疾狠快利的特点,演练起来雷动风响,尽显阳刚之美。风格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历代拳师无不在实战方面潜心钻研,以期达到最佳技击效果。
练拳时要求束身而起,长身而落,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比如其基本功“单把”,在练习时要求束身下蹲,两臂成夹剪之势,如抱一团,随即后腿猛蹬,身子猝然弹起,前脚落地如楔橛。这就是拳谱上所讲的“就如蛋,去如箭。”习练日久,能够发出周身的整劲,具备火烧身之惊觉、触而惊炸的爆发力[11] 。技击时要求侧身而动,身要逼人,步要过人,手足齐发,步到拳到。
心意六合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在回族内部传播,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历代拳师都比较保守,力图保持心意拳原传的样子,不愿意进行改造和创新。所以洛阳心意拳较好地保持了古朴的风貌。正如马梦乐告诉弟子们的那样:“咱这拳是老古董啊!”同时,“许多回族武术家所体现出的骁勇、剽悍的精神和性格,大大丰富了心意六合拳的思想意识与技法技艺。”[12]“心意六合拳敦厚勇猛的独特风格的形成,回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是其重要背景。”
三、 洛阳心意六合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 文化价值:“中华属性”与“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武术作为中国人数千年思想智慧与实践生活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的反映。中国的武术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是华夏大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3]。
“回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回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体现了回族群众对其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以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是“中华属性”与“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14]。 “回族武术”的很多拳种都进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洛阳心意六合拳的拳理蕴含着阴阳、六合、动静、虚实等中国传统哲学与兵法元素,套路的名称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五福捧寿”、“莲花点将”、“黑虎点将”等。同时其拳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些回族生活习惯的动作,比如“四把捶”的起式是双手捧在胸前的“接都哇”动作。
(二) 社会价值:战争时期保家卫国 和平年代造福人民
1.抗战军兴 拳师报国
1933年,国民革命军暂编88师驻扎在洛阳。师长为寻求武术教官,授意当地国术馆王教练在东关三灵侯庙摆擂台,马梦乐率领弟子徒孙前往打擂,派徒弟孙顺福上台。孙顺福以闪电般的速度击败王教练,震惊众人,师长欲聘请他在部队教拳。当时孙顺福才20岁,马梦乐恐怕他年轻不能服众,便派徒弟夏至诚、金赖、徒孙杨中和(汉族,夏至诚弟子)、陈明久和孙顺福一起到部队任武术教官。师部组织了武术队,由武术教官传授连长和排长拳术与刀术,他们再回去教士兵。随后几年间,暂编88师换防到豫东地区清剿土匪,拳师们随军转战各地,金赖、陈明久在战斗中负枪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师长嘱咐拳师们返回家乡继续传播武术,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将士们开赴淞沪战场抗击日寇。
2. 民族团结 全民健身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受到封建反动势力挑唆,中原地区民族关系普遍紧张。但是在洛阳地区,回汉数百年来和睦相处、时有联姻。回族心意拳师敞开胸怀,传授汉族子弟,汉族拳师得艺后也把技艺传给前来投师的回民。回汉之间或为师徒、或为师兄弟,彼此尊重,交流拳艺,感情甚笃,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第4代拳师马梦乐曾在塔湾清真西寺和老城董家祠堂开场收徒,教授回汉青年子弟。大弟子夏至诚是洛阳老城汉族人,马梦乐非常喜爱他,当做亲生儿子看待,经常让他吃住在自己家中,方便学艺。夏至诚家业殷实,不为生计所困,把大量时间用来练拳,据说功夫已经“超师”。马梦乐去世之前,特意嘱托夏至诚要来清真寺送殡,并且允许他和其他回族弟子一起抬“塔布”(存放亡人尸体的木匣)到坟地。这在回族葬礼中是十分罕见的。按照回族习俗,参与抬“塔布”者必须是回民,马梦乐能够对夏至诚突破回族传统礼俗,说明没把他当做外人,师徒情谊超越了民族界限。后来,夏至诚创编“全捶”等套路,又把得自洛阳邙山“吕祖庵”道士的板凳功、筷子功、扫把功加入心意六合拳体系,传授给他的弟子们。
第6代拳师马宏宪早年跟第3代拳师马梅虎的关门弟子权天才(汉族)学习,后来又正式投在第5代拳师金黑彦门下,刻苦练功,终成一代宗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洛阳心意六合拳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从1987年开始,第7代传人孙友恒、马世贤对洛阳心意六合拳做了系统的文字整理工作,在《武林》、《中华武术》等国家级武术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洛阳心意六合拳开始为外界所知。1990年,他们受洛阳市政府委托,接待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武术顾问兼全日本中国武术协会会长松田隆智为团长、日本《空手道》月刊编辑长生岛裕为副团长的日本武术代表团,后来又指导了一些韩国和日本的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弟子,在全国各级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成绩显著。
1991年4月,心意六合拳作为“洛阳一绝”参加首届洛阳市民俗文化庙会文化展演,荣获优秀奖。1997年11月,为庆祝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建区40周年,心意六合拳参加大型活动表演,并参加洛阳电视台“假日文化”栏目,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1998年4月,在洛阳第16届牡丹花会文化广场开幕式上,心意六合拳荣获表演一等奖。
洛阳心意六合拳于2008年被授予“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2015年洛阳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中窑清真寺内挂牌成立,第8代拳师马志平担任会长。研究会旨在传承和推广洛阳心意六合拳,目前已发展会员100多人,同时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教授业余学员600余人。2016年9月9日—11日在师父孙友恒的指导和众师兄弟们的协助下,由马志平会长发起组织、研究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华夏杯全国心意六合拳暨传统武术邀请赛”,打破了心意六合拳在洛阳无赛事的历史。
马志平2017年11月1日当选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武术协会会长,洛阳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做为承办方于11月18日—19日举办了瀍河回族区第一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武术)比赛。
2018年4月,瀍河回族区第三实验小学成为洛阳心意六合拳训练基地。在当年的全民健身月活动中,心意六合拳弟子们在瀍河回族区核桃园广场进行了武术展演。
第8代拳师杨德民,汉族,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人,河南省一级拳师,新安县武术协会副会长,师从孙友恒。他开办武馆,受聘担任县职业高中和紫苑小学武术教练,多年来指导学生500多人,新安县汉族群众中也盛开了心意拳之花。
一部心意六合拳史,正是回汉两族武术家用自己的心血写成的。
四、结 语
首传于洛阳的心意六合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它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回回民族勇猛尚武的性格,也彰显了中华武术刚健有为的精神,而且以武术为纽带实现了回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族群和睦,有利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文化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共生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回汉两族拳师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下,洛阳心意六合拳一定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注释:
访谈对象:马振乾;采访人:马锦丹(采访人全为作者,下文略);访谈地点: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村买家街;访谈时间:2006年1月10日。
洛阳瀍河回族区马坡村、北窑村、塔湾村、东关大街四处回族聚居区众乡佬耆宿口传。
“捶”在洛阳方言中是“拳”的意思,从古至今洛阳人一直把练习心意六合拳称为“蹦捶”。
本文提到的传承人,除特别表明外,均为回族。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7代传人孙恒斌。访谈地点: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东城水郡小区。访谈时间:2018年11月4日。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6代传人马宏宪。访谈地点: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春场街。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日。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8代传人马志平。访谈地点: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村。访谈时间:2019年1月11日。
有清代遗留下来的石碑为证,上刻“清四品衔马子端先”。此碑现存于马兴后裔家中,笔者曾去勘察过。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6代传人马平虎;访谈地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塔西花园;访谈时间:2017年10月5日。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6代传人马胜利。访谈地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小李村;访谈时间:2018年12月11日。
同上。
访谈对象:心意六合拳名家李少成;访谈地点:洛阳市涧西区嵩山路阳光华苑;访谈时间:2018年12月3日。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6代传人马平虎;访谈地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塔西花园;访谈时间:2018年12月17日。
同上。
此处的“就”是洛阳方言,乃“缩”之意。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6代传人马平虎;访谈地点:焦作市信慧实业公司;访谈时间:2018年12月31日。
心意六合拳名家谭国璋在第二届河南系心意六合拳恳谈会上的发言,河南漯河,2005年12月24日。
访谈对象:孙孟(孙顺福的孙子);访谈地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塔东村;访谈时间:2019年2月15日。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6代传人马胜利、第7代传人马安康。访谈地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小李村;访谈时间:2018年12月4日。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6代传人曹文庆(汉族,夏至诚关门弟子)、第7代传人曹建军(汉族,曹文庆之子);访谈地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恒大绿洲小区;访谈时间:2018年12月2日。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7代传人马世贤;访谈地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塔西村;访谈时间:2019年2月10日。
访谈对象:洛阳心意六合拳第8代传人马志平。访谈地点: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村。访谈时间:2019年3月10日。
参考文献:
[1]定宜庄,汪润.口述史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3.
[2]李新博. 试论运用口述史方法研究中华传统武术的可行性[J]. 中华武术·研究, 2013,3:(69).
[3]郭玉成. 武术口述史研究的价值[J]. 搏击·武术科学,2013,5:(扉页).
[4]马锦丹.千年帝都洛阳的回族穆斯林[J].回族研究,2013,3:(49-50).
[5]颜紫元.中华武术史解谜与辨伪(卷四·心意六合拳史)[M].打印稿.
[6]寇北锁,孙友恒.心意六合拳的集大成者马兴[M]//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文史委.瀍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1991:103.
[7]寇北锁,孙友恒.心意六合拳的卓越推广者马梅虎[M]//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文史委.瀍河文史资料(第一辑).1991:105.
[8]李贤.洛阳回族文史资料选编[M].洛阳:洛阳市伊斯兰教协会,2004:99-100.
[9]马锦丹.回族传承的民间武术心意六合拳考述[J].回族研究,2012,4:(104).
[10]李贤.洛阳回族文史资料选编[M].洛阳:洛阳市伊斯兰教协会,2004:101-102.
[11]李洳波.心意六合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12]梁伟明.交流拳艺,提升传统文化意识——第二届河南系心意六合拳恳谈会系列介绍[J].中国功夫(香港),2006,春季刊:(56).
[13]王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回族研究,2013,4:(39).
[14]范景鹏,马锦丹.从“回族武术”看中华属性与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J].回族研究,2017,2:(86).
Oral History and Modern Value of the Hui’s Xinyi Liuhe Quan in Luoyang
MA Jind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934)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hree internal styl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Xinyi Liuhe Quan was first practiced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After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it spread throughout China and even overseas, becoming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styl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Luoyang, it has long been practiced by Hui people whose valour and audacity have made their mark in its practice there. Throughout history many Hui masters practiced it for self-protection and for defending their country. Since the modern era, it has spread to the Han people, thereby helping to unit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recent tim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country, Xinyi Liuhe Quan was conferred the titl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uoyang City” and introduced to the public and schools. It sheds light on its unique role in promoting sports among the citizenry.
Keywords: Luoyang; Xinyi Liuhe Quan; Hui Ethnic Group; Oral History
发表于《回族研究》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