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市文化研究中心

洛阳城市文化研究中心

   洛阳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为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以发掘洛阳城市文化历史,塑造洛阳城市文化品格,打造洛阳城市文化名片为发展宗旨。立足当代洛阳文化建设,深入探究洛阳城市的历史人文底蕴,放眼洛阳未来城市文化发展方向。通过学术研究、人文普及、社会宣传等方式,围绕洛阳历史、人文、地理、文学、民情、风俗等内容开展研究活动,为洛阳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为洛阳市经济建设提供文化软实力。
 
  本中心工作方向如下:(1)形成稳固的研究团队,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以调动、激发洛阳市城市文化研究者的参与热情。(2)以讲坛的形式,定期向市民及洛阳文化爱好者进行推广普及,提高洛阳文化的知名度,使洛阳市民认识洛阳、了解洛阳、热爱洛阳。(3)邀请国内高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围绕洛阳城市文化为主题,定期来我校进行讲学活动,同时派出我院学者参加外校学术会议,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走出去、引进来”的相互联系。(4)对洛阳文化古迹及人文遗产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将洛阳城市文化未经开发的价值挖掘出来,以形成今后洛阳文化发展的新优势。
 
  本中心工作人员为古代文学教研室、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等骨干教师,多为教授及副教授,皆具有博士学位,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中心简介      学术队伍      科学研究      文化服务       发展规划
中心简介

▲简介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文学与洛阳当代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

该中心的基础肇始于原洛阳师专中文系。

在改革开放后,在叶鹏先生的引导下,中文系开始大踏步发展,并在洛阳市教育界、文学与文化界享有盛誉。

进入新世纪,升本教育为我校发展的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2003年,以文学与传媒学院精干科研队伍为主体,组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突出并强调文学研究与洛阳当代文化建设的结合。

2006年,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研究所进行整合重组,成立研究中心,下设五个分支研究机构,并确定主导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洛阳当代文化建设”,着力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地方院校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精品。

近年来,中心科研成绩突出,高级别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研究项目不断涌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荣获河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学科。彰显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洛阳市文学研究与文化建设的排头兵,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瞩目与好评。

    机构设置

 

    物质条件

 

学校图书馆相关中外文图书15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

中心资料室中外文图书3万多册,中外文期刊300多种。

研究设备总值20余万元。

近三年学校配套各类经费达161万元。

    管理制度

 


学术队伍

▲负责人张宝明教授。(注:着重强调科研)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带头人:张宝明教授、赵海彦教授

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6人。

▲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带头人:张凌江教授、李军副教授

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博士3人。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所

带头人:刘继保教授、李正学副教授

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3人。

▲河南作家研究所

带头人:李少咏教授、王文参副教授

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博士3人。

▲洛阳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带头人:叶鹏教授、王建国副教授

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7人。

▲年龄结构;职称结构

▲特聘校外专家、顾问7

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

著名作家阎连科先生。

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洪教授。

著名学者、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孙玉石教授。

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詹瑞福教授

洛阳师院中文系校友、原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文欣先生。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洛阳易经学会会长、洛阳老庄研究院院长蔡运章先生


科学研究

该中心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国家级重要期刊15篇,一般核心期刊200余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5项,省级项目12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6部。获省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其他4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证书

 

 

出版专著

 

高水平论文

学术获奖

该中心学术交流活跃,近年来聘请北京大学孙玉石、复旦大学骆玉明、南京大学鲁国尧、南开大学陈洪、华中师大王泽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炯、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庆善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二月河、阎连科等50余人到我中心讲学,并派出70余人次到国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等参加学术会议、访学、学术交流或攻读学位。

 

 


文化服务

多年来,中心一直强调“教育服务社会、学术服务民生”,将学术研究与洛阳市当代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献智献策,做了许多有影响、有实效的工作。

叶鹏教授

叶鹏教授现任洛阳文学艺术研究会会长。二十多年来,创作洛阳文化、民俗审美、知识小品、思想评论、文学研究等作品逾千篇。

教授动情地向毛书记诉说了自己关于洛阳城市文化建设的三个构想:一是在洛浦公园十里长堤上,建立名人长廊,建100个雕塑,展示一部洛阳文化史,也是一部华夏文化史。二是在白马寺西边修建东南亚十几个佛教国家的寺院,呈现佛教的文化风貌,让洛阳白马寺驰名世界。三是把回填的周王陵天子驾六等车马坑统统打开,展现洛阳东周时期的辉煌。教授还把自己近年来撰写的洛阳城市建设的十三个人文话题汇编成册,送给毛万春书记,希望能为毛书记的工作提供参考。

张宝明教授

张宝明教授以近代思想史研究蜚声国内学术界,是洛阳学人的杰出代表。多次应邀赴北京、上海等地高校讲学,《光明日报》等特大报刊曾特邀专访张宝明教授

张凌江教授

张凌江教授为“洛阳市巾帼标兵”。她把女性文学研究与现实女性生活结合起来,发表了大量针对女性问题的文章、访谈。

刘继保教授

刘继保教授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发表过多篇谈论洛阳文化的文章。曾应邀为洛阳电视台做过节目。

李少咏教授

李少咏教授致力于河南作家研究,多次应邀在洛阳市图书馆等作河南作家作品的研究报告。

▲科研服务洛阳文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该中心发表有关洛阳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80余篇,专著5部,科研项目10余项,对提高洛阳城市文化品位、丰富洛阳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科研服务洛阳文化建设:

同时,将洛阳文化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培养洛阳文化研究与建设人才的新路子。依托洛阳地区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展开中原文化、文学艺术寻根以及流变研究,并开设洛阳文化相关课程,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组织了“古墓派”、“河洛风”等洛阳文化、民俗兴趣研究小组。为中原文化发展和复兴、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河洛文化研究与教学:

 

 


发展规划

▲内引外联,提高队伍实力。

对内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优先引进洛阳文学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人才。对外广泛联系,建立高级人才智囊库。5年内面向全国聘请1 “河洛学者”;积极培养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35人;引进8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职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使中心研究人员教授达到15人以上,博士30人左右。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10人以上兼职中心研究员。

▲纵横并举,提升科研水平。

既积极努力争取申请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等高水平纵向科研项目,又积极探索与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矢志不渝,推进文化服务。

鼓励中心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洛阳市文化建设,出谋献策,发表作品,出版著作,提升洛阳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洛阳文化竞争的软实力,为政府决策服务,争取5年内中心研究成果被市政府文化决策采纳5-10项。为洛阳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在“十二五”期间把洛阳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而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建设一流基地。

坚持科学发展观,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争创一批社会影响大、学术含量高的优异成果,建设期内,倾力争取把本基地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