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涛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是宋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黄庭坚称赞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一首诗,称其下笔便有王羲之的神韵。此外,黄庭坚还把杨凝式的书法与吴道子的画并称为“洛中二绝”。杨凝式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被称为“洛阳杨风子”,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又如何呢?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今属陕西)人,为唐末宰相杨涉之子。他身逢乱世,做过唐末的秘书郎,后又历仕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因其曾官拜太子少师,所以人称“杨少师”。由于晚唐五代世变迭加,动荡混乱,为求隐身自保,曾佯疯自晦,因此,当时人又送给他一个“杨风(疯)子”的称号。
杨凝式虽不是洛阳人,但他的一生却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首先,他长期在洛阳为官,辞官后又定居洛阳;其次,古人一般死后归葬故里,而他死后却葬在洛阳;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书法家他成名于洛阳,且他一生喜爱洛阳山水,足迹游遍河洛大地。据说当年他的书法闻名京城(洛阳)内外。他有一个习惯,喜欢遨游寺观,兴之所至,咏诗题壁,洛阳一带的寺观庙宇几乎被他题遍,时人称之为“壁书”。许多寺庙为了得到他的字迹,特意把一些他没有题咏的墙壁粉刷洁净,渴盼他前来挥毫题写。当时到洛阳观赏其壁书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杨凝式自幼便习练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上溯魏晋,深得王羲之书法之旨趣,后人评他的书法奇伟诡异,体势纵逸,天真烂漫,姿态万千而又新意独具,被公认为五代时期书法第一人。《韭花帖》是杨氏楷书中的代表作,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帖最大的特点是字距、行距的处理独出心裁,凝而不滞,疏而不散,行气纵贯而疏朗空灵,给人以澹泊宁静的美感。另外,此帖的单字结构尤为奇特,许多字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重头轻脚,真是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评价道,“盖少师结字,喜移部位”,实为“破削之神”。善移部位,即善于变化字形结构,从而产生一种“化自然为神奇”的特殊风采。
除《韭花帖》外,常被人称道的是杨凝式草书中的佳构《神仙起居法》。杨氏不仅楷、行书造诣精深,更擅长草书。据说他“不喜作尺牍”,因此他这本流传到今天的纸本墨迹,就显得尤为珍贵,可谓稀世之宝。此帖为小草书,用笔一气贯注,纵横自如,无迹可寻,如入化境,被米芾称为“天真纵逸”之作。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杨公凝式笔迹雄强,往往与颜行相上下”,黄庭坚更是对他敬佩有加,“杨少师书,无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吴道子)画为洛中二绝”。
杨凝式生活在动荡纷乱的五代,三十余岁便佯狂避祸,以抒情任性的书法来抒发内心的苦痛与激越,以颠狂放达的行为对抗龌龊黑暗的现实。他用一生的心力来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取法前人而又不落前人窠臼,创造出一种似无法而有法、萧散有致而又充满意趣的书法形式,开宋代乃至后世追求气韵生动、反璞归真的书风之先河。他就像一颗璀璨生辉的宝石,将永远闪耀在中国书法的灿烂星空。
(原载《洛阳师范学院报》06年3月31日第4期,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