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潞泽会馆作为清代会馆建筑艺术和晋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清代商业文明高度发达和繁荣的见证。本文论述了当时洛阳的商业活动及与晋商的关系,并对会馆的缘起、功能及商业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清代活跃的晋商文化与会馆建筑艺术的联系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讨。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这一组古建筑的建筑布局、艺术构思、木雕艺术、石刻艺术、突出特点及地方风格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研究。
关键词:潞泽会馆晋商文化清代建筑
一、会馆的由来
馆,即客舍,招待宾客居住的房舍。《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舍”。孔颖达疏:“馆者,人所之舍,古为舍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閈闳,厚其墙垣。”杜预注:“馆,舍也。”会馆则是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商业城市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稽山会馆唐大士像》:“尝考会馆之设於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入出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会馆与馆是有区别的,馆是对所有宾客开放,而会馆则具有同乡和行业特点。
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讲:“馆字从官从食,似为一官家的食宿地方,说文“馆客舍也。”在早期,很多的馆是用作招待宾客的地方,像诸侯外宾朝贡,各地行旅宿食的地方全设有馆,如“四方馆”、“官馆”等。明清以来各地还设有会馆,即是馆的较大形式。”
会馆由“同乡会”或“行会”建立,于是形成两种类型:同乡会馆和行业会馆。同乡会馆主要是为同乡人来到异乡有个联络住脚和对外办事诸种便利,可以“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行业会馆有钱业会馆、木业会馆、盐业会馆等由同乡会馆发展而来,从“联络乡谊,相顾而相恤”,发展成“为同业汇议之所”。馆的出现较早,诗经和左传的记载已证实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而会馆的出现则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事。到了清代中期,最为兴盛。会馆因其性质、管理较为严格。“凡入出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因有归也。”就是说,入住会馆,需要查清籍贯,是否属于同乡,流动有否正当的行业。会馆的建筑,一般都“高其閈闳,厚其墙垣”。建筑物高大,围墙厚实。一个是因为安全的需要,因为入住者多为商人,为了货物和钱财的安全;再者,经商者为了显示其地位,房屋必造的华丽堂皇。从目前全国各地的会馆来看,还是基本如此。
二、潞泽会馆的区位
潞泽会馆,其前身是关帝庙,位于洛阳市瀍河区,占地1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系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居住洛阳的潞安府(今山西长治)、泽州府(今山西晋城)两地商人集资所建,所建之初为关帝庙,供奉关公,后改为会馆。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前,此处为潞泽中学。1948年至1981年为原洛阳地区公安处占用。文革期间,位于舞楼前的九龙壁、文昌阁、魁星阁被拆除。1981年,潞泽会馆正式移交给文物部门,辟为“豫西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及河南省文物局投入巨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1988年更名为洛阳民俗博物馆,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在盛唐时候,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商业城市,宋以后,洛阳地位衰弱,降为陪都,元、明、清为河南府治所在。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先后重修洛阳城池,建筑城楼,形成了现今的洛阳老城,城大致呈正方形,每边三华里,为洛阳历史上最小的城池,和汉唐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仍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和交通要道及军事要地。潞泽会馆位于洛阳老城新街南端东侧(原洛阳老城城墙东侧),新街大致形成于明清时期,基本上是由做生意的商户构成,其因区别于城墙内的街道,故名新街,历来以商业繁华而著称。因其西南和山陕会馆(清)相望,故潞泽会馆又称“东会馆”,山陕会馆亦称“西会馆”。它坐北向南,东临瀍河,西靠商业区,向南濒临洛河,古洛河河道宽阔,流量大,水运繁荣,可见会馆交通之方便,地理位置之显要,这是作为商业贸易中转站、商人聚点的重要条件。
三、乾嘉盛世与晋商文化
在清代洛阳老城中,密密麻麻的青砖青瓦的民房中矗立着诺大的潞泽会馆,彰显着潞安府及泽州府晋商的实力,同时也体现了清朝商业的发达,商人地位的相应提高,及洛阳与潞安、泽州的商贸的频繁。明末清初广大农民的长期反抗斗争,使封建关系得到了一些调整,为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清初的四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不断保持开明专制政绩,这是清朝繁荣和和平的时期。于是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的商业十分繁荣,这使得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棉花、布匹、盐、铁、粮食是当时销售量最大的商品。《皇朝经世文编》卷四《清设商社疏》载:“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而各省会馆亦多。”据记载当时河南府多山、陕、河北商人,而晋商为最多。嘉庆《孟津县志?民俗》言:“当各商多晋人”。据《建关帝庙泽潞众商布施碑记》载:“其中棉布商48家,布店商38家,杂货商14家,铁商5家,广货商12家,扪布坊46家,油坊57家。”由此可见,两地晋商的浩大,于是因为规模宏大的商业活动所需,建设相应的会馆,就成为必然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曾在距潞泽会馆东一华里地方,发掘出一处明代馆舍遗址,每间房屋建筑大约三平方米,是典型的馆舍建筑,其特点是拥挤狭窄,和后来的潞泽会馆相比,悬殊差异极大。这一点沈思孝《晋录》的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可以证明。
四、潞泽会馆建筑特点、形制及布局
(一)、突出特点
总体上看,潞泽会馆与同时期建筑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古制尚存。反映在几个方面。其斗拱的用材、制作手法及布局都有特色。大多数斗底有幽页,补间斗拱布局不论明间尽间,多用一朵或不用;不论正心还是出跳,多用单拱造。有别于唐代中后期以后普遍使用的重拱造技法。其大多数梁架采用抬梁式、平梁上蜀柱、叉手并用、蜀顶用丁华抹额拱,部分梁架还有托脚;檩条以下垫托以素枋,并有攀间的作法,与清代同期的“檩三件”做法不同。其角梁作法,采用“递角梁法,辅以抹角梁”,是元明以来北方常见的手法,与清代官式合抱金桁作法不同。歇山顶的收山较大,山面有出际,配有悬角惹草等木雕。其补间皆用斜拱。一般常见于北方金代建筑中,在晋南一些地方建筑中也常见使用。
2、地方风格明显。如大斗加工中多用讹角斗,拱边斜抹,蚂蚱头多作成龙头状,除厢房外,柱头普柏枋断面呈鼓状且较大,与同时代官式建筑明显有不同。其单拱造这种古制,常见于晋南山区的古建筑中,以上建筑手法反映了地方建筑的特点,并与晋南地方建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3、装饰精美。以木雕、石雕、琉璃脊饰和彩绘最为突出。木作部分,斗拱、雀替等皆精雕细刻;石作部分,石狮、柱础、栏板等造型皆风格独特罕见。脊饰更是遍布脊的端部和中部,如大吻、宝珠、天王、力士、套兽等,不少彩绘是始建所绘,十分珍贵。
(二)、严格的秩序
潞泽会馆建筑群呈较为严格的中轴对称,坐南面北,轴线上依次为戏楼、大殿和后殿,这几座建筑严格对称,以此来突出中心强调轴线,对称是居中为尊这一传统构图思想的必然结果。另有东西厢房、耳房、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左右两侧略有变化,原有九龙壁、文昌阁、魁星阁,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建筑布局规模严谨,砖木混合结构,虽属于民间建筑,但却气势宏大,富丽堂皇,欲与府衙争风头。《阳宅撮要》文中说:“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入眼好看方吉。如太高、太阔、太卑小,或东扯西曳,东盈西缩,定损丁财。”又说:“《经》云:星形端肃,气象豪雄,护沙整齐,俨然不可犯,贵宅也;墙垣周密,四壁光明,天井明洁,规矩翕聚,富贵宅也。”商人们对此非常讲究,以致于会馆形式非常严整,另外前后两进院落,第一进气度恢宏,显得大度而具有包容的胸襟,第二进尺度宜人,但不失豪华。
会馆原名“关帝庙”,关公曾被后人敬奉为“武帝”、“财神”,正殿中供奉关公神位,旨在保佑晋商们生意兴隆,平安发达,财源滚滚。
(三)、单体建筑艺术
1、戏楼
戏楼是会馆内的重要建筑,也是会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会馆的中轴线上最前端,二层顶部为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一层地面以方砖包砌青石镶边,上层木楼板,两侧用砖石带望柱、如意楼梯。其檐柱十二根,高10。70米,前后各6根通柱,金柱两根,上书楹联一副:“人为鉴即古为鉴且待观乎,鼓尽神兼舞尽神必有以也。”南面三对柱础石,分别用金晶兽、狮子和麒麟驮莲花瓣。其柱头平剂均饰彩绘,雀替透雕各种鸟类花卉,迎门额枋上雕有“八仙过海”、“龙穿牡丹”吉祥图案。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与东西耳房及钟鼓楼连为一体。砖墙和木结构结合得很是成熟、巧妙。二层楼阁式,抬梁结构,在这样的框架结构下,砖墙的布置较为自由灵活。正立面一层高大的砖墙后退,于是形成了面阔五间的凉廊,突出了入口,同时使得砖墙不显得咄咄逼人,反而产生了雄伟而宜人的空间效果。狮子是辟邪的吉祥物,在明间的朱红色实踏门两侧各矗立着一石狮,姿态安详,守卫着大宅院。
戏楼正面向北,朝向主神所居的主座——正殿,这是传统戏台建筑的一个基本规制,早在戏台建筑化的初期即已基本定型完成。相对来说,戏台是一种处于附从、附属的建筑。封建社会对戏曲艺人是鄙视的,所以须在倒座唱戏,服务他人。因此,各类戏台无论是宫廷戏台、私家戏台或民间的庙台、草台还是最简单的白板木台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或坐南面北与主座相对,或东西向。处于东、南、西三个位置都无妨。惟有北座是犯忌的,且其台面则都应面对着主要建筑物。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礼制”规范:北屋为尊,倒座为宾,两厢为次,杂屋为附。戏楼一层架空,作为会馆的入口,除外立面的檐柱为木质通柱外,其他柱均是一层用石柱,二层用木柱。二层分前后两部分,前为戏舞台面,后为戏房。舞台面与后台之间用一道木隔断隔离,仅在左右两侧各开一小门,作为剧中角色出入的通道,一般称它为上下场门,演员们几度上下就代表着时间和剧情的推移。屋顶上施天花,天花上施彩绘,每块天花板由圆光、方光、和大边构成。圆光构图以龙凤为题,岔角为蓝色云纹图案,整个色调为蓝、绿和金色。
2、正殿
正殿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建于石台之上,面阔五间,与戏楼同宽,进深五间,平面正方形,四周设回廊。正殿空透、舒展而不失雍容大度。其前的石台宽敞,石栏杆围合,是聚会、祭祀、举办仪式的场所。正面檐廊顶用轩,每梁上施二童柱支撑檩,柱间斗拱靠内侧有一伸长的“翘”支撑童柱以支撑檩,其大梁上毛笔楷书“大清乾隆九年”,这是潞泽会馆始造年代的准确记录。正面明间及柱间安置六抹头木隔扇,两稍间安设木槛窗。其它三面均为红色砖墙,墙壁磨砖对缝,工整精致,仅后墙明间开门。殿内的梁、檩均饰彩绘,梁全部用整木,空间高大。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并剪边,龙凤花脊饰顶。
3、第一进院落
正殿与戏楼之间的内院空间十分宽阔。从戏楼到正殿前的月台边缘约为35米,月台纵向长10米左右,东西厢房之间亦约有35米,中间铺地与月台同宽,并高于三面走道一步高,用350×350的青石铺成,走道用青砖铺成,对空间的界定形成了看戏的“堂座”,如逢婚丧嫁娶或传统节日,便在这里摆设筵席聚会。
4、后殿及配殿
后殿处于中轴线上最北端,面阔七间,总面阔比戏楼和正殿宽。两层楼阁,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素脊饰顶。建于一高约八十公分的台上,前设宽约两米多的檐廊,轻巧的木结构夹在两青砖砌成的山墙中间,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在明间靠北墙设立“佛龛”,并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稍间、尽间供最尊者居住,二层次之,每间一室。东西配殿各面阔三间,形似后殿,前设檐廊,上下共两层,木结构,两侧青砖墙相夹。后殿与左右配殿之间相夹一间较矮的二层木楼阁,是通往二层的楼梯间。这样后殿、楼梯间与配殿形成了很丰富的建筑外轮廓线。左右配殿亦为居室,亦按尊卑排序,并按“昭穆制,左为昭,右为穆——左为尊位,以东为上”。正殿与后殿之间较为狭长的内院,尺度亲切宜人,院左右即配殿与厢房之间各有一曲线马头墙围合相连,中间开大圆门,曲线更增添了院落的亲切感并增加了活力。
5、厢房
院落犹如一副棋盘,将帅车马诸棋各居其位,井然有序。院落围合功能直观上是安全防卫性强,内涵上毋宁说是封建等级秩序有方,正所谓“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按等级秩序是后殿、配殿、随后是厢房,厢房左右各二十一间,居住方位论资排辈。另外如有患病、失业、没有路费回乡的同乡人,可在会馆所余厢房暂时居住。厢房贯通前后院,单檐悬山顶,其前设通长的廊檐,其斗拱、檩、枋、雀替等木构架上均饰彩绘。各间基本上相同面阔,头尾三间各一组,每组之间以砖墙相隔。每组明间为入口,之间设木隔扇,空间隔而不断。
6、钟鼓楼及耳房
钟鼓楼、东西耳房外墙用厚实的青砖砌筑而成,并作为结构承重,其他与木构相同。耳房,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砖墙与屋顶衔接部分颇为精彩,毫不生硬,砖墙上依次施额枋、垫板、额枋、正心桁,做工一丝不苟。青砖、红底蓝色彩绘、金色龙凤呈祥图,华丽而大方。钟鼓楼,单檐歇山顶,结实的砖墙烘托着精致的琉璃顶,“如鸟斯革,如斝斯飞”。
(四)、建筑细部
潞泽会馆装饰比较华丽,其木雕与石雕是很讲究的,玲珑剔透、寓意祥和,另外还有许多匾额,除原悬挂的匾额外,还展览了从河洛一带收集的名家名作。
会馆木构件上多施彩绘,正殿、戏楼以龙凤图案为主,穿房、钟鼓楼、后殿及配殿以花卉图案为主,廊房以关羽生平事迹为主。
所有柱间都设雀替,因建筑规格的不同其中雕刻题材各异。戏楼、正殿、后殿这三座重要建筑雀替为透雕,其上是龙的图案,且其明间枋的中间,为了和两旁雀替呼应,透雕着龙珠及云纹图案,取意“二龙戏珠”。而配殿及厢房柱间的雀替为一近似三角形的木板上,上雕云纹或花形图案,为浮雕。
落地的所有柱,都有石柱础,其造型丰富多样。会馆正立面的檐柱柱础为高约750毫米的石兽形象,明间两柱础是麒麟,次间两柱础是石狮。正殿之正面檐廊柱础高约700毫米,分三段,如图所示,最下为覆盆,十二面,飞鸟图,重复刻着燕子和蝴蝶等形象:中间是走兽图,造型生动,狮、虎、鹿、象分别从案下不同方位钻出,形态各异,有的刚钻进,有的已钻出,有的后脚搭在案角,有的尾巴直翘案面;上层为盘龙图,龙腾云端。小小的石柱础形象生动的反映了人的信仰和崇拜。其它柱础亦各不相同,戏楼和正殿的柱础是三段式的,雕刻几何纹样,后殿、配殿、厢房的柱础分两段,造型差异不大,而有高低的区分以显示等级。
会馆屋脊为素色砖雕,寓意美好,做工精致。屋脊上的兽头多为闭嘴兽,正应了民间的说法“张嘴的官家,闭嘴的商家”。
五、比较与联系
在此,笔者借用林徽因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对山西庙宇的评价来概括潞泽会馆:
一是立体的组织,权衡俊美,各部参差高下,大小相依附,从任何观点望去都恰到好处;二是砖筑或石砌物,斑彩醇和,多带红黄色,……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
一、空间布局之特殊点
前面已讲过潞泽会馆的布局,会馆的布局基本上属于同一型制——中轴对称、前后两进院落。各地的会馆因地形与气候及各自的经济实力略有变化。
潞泽会馆的“池座”很宽阔,且仅有池座,整个前院空间显得颇为大气。看戏时在院子中设宴,边吃酒猜拳边看戏,又时不时喝彩,也有喝倒彩的。专为看戏的并不多,看戏只是为了助兴,或是祭祀庆典中的一种必要的仪式。另外,这种布局形式与当地的气候密切相关,洛阳地处温带,常年干旱少雨,露天看戏并无大碍。此外,舞狮舞龙是洛阳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在大型的庆典活动中往往必不可少不。宽阔的院落为这一活动提供了条件,群众四面围观,有地位的站在正殿前的月台上观赏,这种民俗活动在北方比较盛行,且容易把庆典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
拿同时期的巴蜀地区的会馆作比较,由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原因,巴蜀地区留下了许多会馆建筑。重庆双江镇的禹王宫(湖北会馆)的空间格局比较简洁且具代表性。重庆地处西南,湿热多雨。戏台与正殿之间的内院尺度较小,正殿前后空透,两侧厢房各两层且向院子开敞,形成了池座——内院,堂座——正殿,楼座及边座——两厢几种空间效果。院子小巧宜人,并适应了重庆的气候特点。
二、砖木混合结构之巧妙运用
潞泽会馆具有内向性,对外呈防御型。砖砌高墙严整而挺拔,衬托着之上舒展的屋顶,笔直的直线与屋顶的优美曲线相得益彰。惟有正面前殿入口处,砖墙向内退进一柱距,形成面阔五间进深约四米的柱廊。这是会馆与外界的过渡和连接空间。红柱贯通上下两层,颇显富贵之气。高大而厚重的外墙不仅可抵御外来侵犯,而且对防风沙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
从内部看,会馆是亲切而包容的,除了戏楼旁的耳房和钟鼓楼外,均有开敞的檐廊,中间的正殿四周设廊。在此可感受到空间的整体性和空间的渗透。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和描述,可以看出,潞泽会馆是晋商文化的产物。由于商业的发达和繁荣,加之有晋商的雄厚的经济基础,才得以建造出如此富丽堂皇的建筑。它是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其建筑风格既有晋南地区的风格,又反映了河洛地区的特点,承袭古制又不乏当时的时代特点。建筑技艺上大胆创新,使其达到了艺术风格和实用价值的完美组合。可以说,它是中原地区古建筑中一束光彩夺目的奇葩!
参考书目:
1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2000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4
3当代洛阳城市建设编写组,当代洛阳城市建设,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5李振纲、郑贞富,洛阳通史,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00
6梁从诚,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7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北京:三联书店,2001
8张权寰,古建筑勘查与探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Jin-shang Culture and Luze Clan Association
(Luoyang Museum of Folklore)
Zhiyuan Wang Xiyue Fan Chengrui Wang
Abstract:
Merging the Qing style county hall architectural art into the Jin-shang culture,Luze Clan Association witnessed the outstanding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culture and the prosperity in Qing dynasty.This thesis described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Luoyang at that time,and how it is related to Jin-shang period.It also looks into the origin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clan association,as well a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commercial culture.What's more, it initiatively and reasonably researches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Jin-shang culture and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county hall.From this essay,we can get a discreetly depicted picture of the building arrangement,art design,wood carvings,stone carvings of this State Protected Monument,featuredly and typically.
Key Word:
Luze Clan Association Jin-shang Culture Qing style architecture
(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供稿)
收录于《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