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唐卢士玫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

唐卢士玫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

牛红广

内容提要:唐代卢士玫墓志新近出土于洛阳市伊川县,一并出土的还有其夫人清河崔氏墓志。墓志详细记载了卢士玫的家族世系、婚姻、科第及宦历等情况,可对两《唐书》本传及相关传统文献记载起到纠误补阙的作用。结合其家族成员墓志,也有助于唐代洛阳的卢氏家族文化研究。

关键词: 洛阳  唐代 卢士玫 墓志

Investigations on the Epitaph of Lu Shimei in the Tang Dynasty andRelevant Issues

Abstract: The epitaph of Lu Shimei inthe Tang dynasty was unearthed recently in Yichuan County of Luoyang City,which records Lu Shimei’s family lineage, marriag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and beingan official in his life. The record of the epitaph supplements the biography ofLu Shimei in Liang Tangshu and relevant documen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mbersof his family’s epitaphs, the epitaph is helpful to Lu clan culture study ofTang dynasty in Luoyang.

Key words: Luoyang; Tang Dynasty;Lu Shimei; Epitaph

唐代卢士玫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一并出土的还有其夫人清河崔氏墓志。这对夫妻墓志原石现流散于洛阳民间,有幸近期在友人处一窥墓志拓片,得以了解墓志的文献信息。卢士玫墓志拓片长、宽均77厘米;志文楷书39行,满行42字(图一)。卢士玫夫人崔氏墓志拓片长、宽均57厘米;志文楷书27行,满行27字(图二)。卢士玫其人两《唐书》有传,《全诗》、《全文》、《郎考》、《登科》、《方镇》也具其名。他曾在西川先后作节度使韦皋、武元衡的幕僚。后入京任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京兆少尹。因奉宪宗景陵授权知京兆尹,又出为瀛莫观察使,加节度使,历瀛州兵乱。官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传统文献中卢士玫的相关记载可谓较多,但也有疏漏之处,如卢士玫之名《新表》错讹为“卢士玟”,《全诗》卷三一八、《郎考》卷八又作“卢士政”、“卢士牧”。新见卢士玫墓志洋洋1400余言,以之与传世文献相参校,可纠误补阙,对卢士玫的家族世系、仕历宦绩等相关问题多有裨益。现著录卢士玫夫妇墓志全文,并就相关问题略作考释,敬祈方家教正之。

一、墓志录文

(一)卢士玫墓志

唐故正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工部尚书范阳卢府君墓志铭并序」

表侄朝议大夫守中书舍人上柱国荥阳郑涵撰」

太公佐武王伐殷,去独夫,苏天下之民,开辟已来,辅相之贤,其功为大。姬有八方,实封于齐,胄胤纷纶,派别」远。襄桓之际,因而命氏,晋魏而还,贤杰炽昌。公讳士玫,字子,范阳人也。曾祖讳正言,左监门卫将军,赠兖」州都督。大父讳,深州司马。烈考讳,检校尚书祠部郎中,赠太子少保。材度文业,孝友德善,储祉钟美,」而生府君。易简庄明,内健外顺,行必弘道,居无流心。贞元初擢进士科,其后以博学宏词考试超等,名荐公」府。命屈选中,归养洛师。一年而丁太夫人忧,柴毁过礼。殷奠未彻,复钟少保府君之艰。泣血三年,如始执」丧者,君子难之。逮衣裳既除,遂韬匿声耀,味道自放,以为轩冕外物,曷足汩吾灵龟。不得已,方从调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既满秩,蜀师太尉皋熟公才行,表授左金吾卫兵曹参军,以节度推官从事转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府之疑务,目无全牛;明诚尽言,形于事任。太尉公之薨毙,介使刘辟劫兵作逆,乘险自固。公挺然」独立,屡抗直词,猜惮颇深,几为伤害。天讨有罪,辟就诛夷。剖以井络之奥,授上将崇文,高以公履道」居方,显然有节,愿留于府。公意不处,逡巡辞让,请监支郡。会相国武公推毂守藩,雅闻其名,表授殿中侍御」史,改观察支使。温密直清,咨谋多适,又荐授侍御史。凡两知蜀州事,声绩茂著,溢于闻听。由是征拜起居舍人,」执笔记言,必先规讽。历司勋吏部员外郎,畴勋庸,核流品,时论多之。而迁正郎,恪居官业,考课尤异。洎孽臣授」首,齐鲁砥属,俾佐户贰卿杨公于陵抚其残。人佥以公历服职官,皆振宏躅,况兹东土,风俗未和,择于良,」第为。皇华之选,推重一时,锡以腰章,使于新国。回奏称旨,拜京兆少尹。」宪宗弃天下,园陵肇建神州之任,尤难其人。咸谓公,遂加知府,召对褒美,面赐金组。穆宗嗣统,有事上帝,礼资严备,务剧百司,无以易公,拜京兆尹。肃清浩穰,慑息豪贵。西汉称赵张」三王为良内史,不是过也。朝廷姑务,抚安四海,全用德刑,封豕长蛇,未齿刃。而范阳师刘总愿画疆土,分」授节旄,累表上陈,请公在选,因可其奏。拜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充莫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至则克杖」皇威,训其逆顺,提整师律,厘改章程。小人之腹□回,大道之和就饮。廷论称美,拜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加莫节度使。公未之知也,俄而幽镇偕乱,凶党结连,遂能潜索事机,默与心计,连表乞师而未报,孤堞」召寇而已危。感动偏裨,精移象纬,长纷而不因己力,视倾覆而徒忿人谋,乃喟然曰:以义立名,则生不如死;」以功雪耻,则诎以求伸。遂因贼师之请而适范阳。诏回途中,拜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明年,」天子念河朔之艰,传瑞虢略,而美暴感,求医帝京。公内揣筋力,切于休退,恳诚上达,优诏曲遂。重拜」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未追四皓之游,遽有两楹之梦。以宝历元祀七月廿二日捐馆于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之别业,享年六十四。居守以闻,皇上罢朝,公卿废事,亲友相吊,斋咨涕。赠工部尚书,示恩礼也。」夫人清河崔氏,大理评事参之孙,安令包之女。姬嬴合德,琴瑟有仪。代播芳尘,时鼎族。苹蘩虽耀,松已」行。而公粹其文以发身,深于学以从政。端己慎独,夙炳令闻,筮仕扬名,推为时杰。乎会合休运,参综化权,」奋兹器实,膺厥柄用。昊天不吊,歼我哲人。有子四人,长曰式方,朝散郎行太原府太原县主簿。嗣曰弘方,前乡贡」明经。次曰遵方,文林郎守亳州参军。幼曰友方,左千牛备身。悫实信顺,渐积训义,咨礼襄事,捧而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五日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之南,秉周礼,盖也。以涵学于春秋,知代系之序;参于懿密,敦话」言之契。书德泉壤,谓无愧词。其铭曰:」

尚书之生,含和挺英。袭德承家,孝友光明。伊昔弱冠,儒素是敦。观艺春闱,作宾蜀门。鹏抟扶摇,河出昆仑。奋」翼周行,腾芳清密。中台右史,握兰载笔。雅励贞规,光扬茂实。星文正天,轩骋。便殿召问,敷奏不一。」帝曰使乎,诚为出。式当尹正,倚为匡弼。南山有台,北镇推贤。廉平按节,锵金珥蝉。逆坚欺天,提兵乱燕。穷城」窘若,鼓填然。觥饭壶,闻于古人。恬安迫辱,姑息纷纶。谓吾不信,史匪磷。诏还途中,职当调护。分务剖符,」东周虢土。老氏知止,广请归。都门羡慕,别墅光辉。奔乌不驻,零露俄。勒铭贞珉,永永音徽。」

男文林郎守亳州参军遵方书

图一  唐卢士玫墓志拓本

(二)卢士玫夫人崔氏墓志

唐故清河崔夫人墓志铭并序」

夫朝议郎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卢士玫撰」

余之亡夫人崔氏,其先贯于清河,世为鼎族。肇自虞夏,迄于隋唐,世有」仁贤,其礼乐官婚,标图史。绅之徒知士大夫之氏族者,以其首出。」庶姓辨其宗系,端如贯珠,资为谈端。皆心藏一谱矣,故不备书。曾祖行」温,皇朝秘书监。祖参,皇朝大理评事。父包,前寿州安县令。皆冠」冕道德,簪屦仁义。山东之阀,唯余之家与安实霸诸姓。安又余之」族舅也,其夫人又余之族也。潘杨旧好,秦晋良疋,其来尚也。故夫人」以贞元十一年冬来归于我,姻不失亲也。其明年,余筮仕为东宫掾,蒙」蜀师故太尉韦公辟为从事。自楚之蜀,提挈万里,以金石固其意,瑟琴」友其心。其相敬也,如凤凰和鸣、颉颃云路。未始终夕,涉于反目之讥,则」夫人之柔德婉容,贞量懿范,求诸中表,其徒实稀。呜呼!天夺良偶,神昧」与善,以元和十一年岁次景申五月廿五日寝疾终于升平里之私第。」呜呼!余非鼓盆之达观者,仰视遗,得无恸乎!以其七月十八日丹」启路,翩其东指。卜用九月癸亥朔十日壬申,于洛阳之万安山南」先茔,礼也。有子四人:长子曰式方,前泾原支度巡官,试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嗣子曰处讷,次子曰从范,幼子曰从矩。自讷至矩,非童则孩,于」余目前,伤恸何极。有女一人,适今相国河东裴公之男曰诩。呜呼!男」女号慕,仆使挥涕。洎内姻外姻、孤者孀者,来馆于我而依夫人,率皆瞻」其帷,无不流恸。非仁德周物,孰能使其感之如此之深乎?稽夫志其」事而铭其地,虞陵谷之变也,得不为之志焉。姑务实录,岂敢假手于人」乎哉?余泣石而铭之,故其词也,质而已矣。其铭曰:」

思夫人归于我时,夭桃一枝,春景镂艳,光风绣姿,今也往矣,永无见期。」思夫人理家之政,本于清净,或顺其心,或革其性,由身及物,靡不率正。」思夫人睦亲蔼然如春,亲亲来依,不患家之贫,患字之不均,均以字人,人」怀其仁。坟于何处?万安之下。将归灵,永吾土。松声晓怆,月色宵」苦。从兹一诀,邈矣终古。

图二  唐卢士玫夫人崔氏墓志拓本

二、卢士玫家族世系考索

卢士玫字子,范阳卢氏之后,代为山东(崤山以东)望族。卢士玫之父名卢,《新表》记卢有子如下:士,汉州刺史。士琼字德卿,河南府司录参军。士瑛,岳州刺史。士玟,太子宾客。士。[1]这里的卢士玟即卢士玫,其家族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卢道虔支系。据新见卢士玫墓志及其家庭成员墓志,可对卢士玫家族成员加以考索,并得以了解其婚宦及归葬状况。

志云:“曾祖讳正言,左监门卫将军,赠兖州都督。大父讳,深州司马。烈考讳,检校尚书祠部郎中,赠太子少保。”卢士玫《唐故苏州长洲县尉范阳卢府君(士珩)墓志铭》则称“至唐故右监门卫将军光侯讳正言,公之曾祖也。唐故朝散大夫、深州司马府君讳,公之大父也。唐故朝议大夫、尚书祠部郎中、

赠兵部尚书府君讳,公之皇考也。”[2]卢士玫墓志与《新表》俱称曾祖正言为左监门卫将军,但卢士珩墓志则记卢正言官右监门卫将军,王丘《唐故右监门卫将军上柱国赠银青光禄大夫兖州都督谥曰光范阳卢府君(正言)墓志铭》亦称“以公政术优异,特降玺书,迁都水使者、家令、右内率、左威右监门二将军、摄左金吾卫将军东都留守”[3],看来应以右监门卫将军为是。《新表》记卢士玫祖父名,与卢士玫家族诸墓志不符,应有误。另据《新表》,卢兄弟六人,其三兄卢墓志由四兄卢溉撰文,卢夫人清河崔氏墓志则由卢撰文,卢有三子,长子士准、次子士巩、士聿,[4]《新表》均未载。

卢士珩墓志记“公即尚书府君之第六子也”,撰志者卢士玫亦自称“余公之季弟也,故秉翰为志,得而详焉。”《元氏长庆集》卷一八《卢头陀诗序》:“道泉头陀字源一,姓卢氏,本名士衍,弟曰起郎士玫,则官阀可知也。”可知卢士玫兄弟七人,《新表》失记卢士衍、卢士珩。卢士珩子卢溥墓志由卢俦撰文,时署“堂弟陕虢都防御判官文林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卢俦撰”[5]。卢俦还撰有卢季方墓志,时署“亲弟盐铁巡官文林郎监察御史里行卢俦撰”,并称“烈考士琼,……公即先府君长子。……俦始就外传次,崔氏妹洎弟倬皆角之年”。[6]据上述墓志,卢士琼之子为季方、俦、倬,而《新表》与卢士琼墓志[7]则称卢士琼三子依次为孺方、嗣宗、嗣业。另《新表》未载卢士珩及子卢溥、卢士琼子卢季方及卢倬,卢俦则记为卢士之子,墓志可参校之。

卢士玫曾祖卢正言开元八年(720)薨于西京道政里之第,其夫人陇西李氏开元十八年(730)卒于东周行修里之第,同年十月十三日合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伊乡万安山之原[8],即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台地上。卢正言的弟弟卢正容以长安四年(704)捐馆于河南行修里第,开元十九年(731)与其夫人陇西李氏合葬于万安山之南[9]。据卢正言及卢正容墓志,二人均为卢志安之子,而卢志安是卢宝素的次子,其兄名卢安寿。《新表》将“志安”记为“安志”,应属倒文。卢安寿之子卢正勤墓志[10]、卢正道墓志[11]及卢正权墓志[12]也先后见诸于世,以志文校之于《新表》,卢正权失记。卢正权、卢正道亦均卒于东都行修里第,三兄弟也都葬于万安山之南。

行修里即行修坊,徐松在《东都外郭城图》定鼎门街东第二街,从南至北第三坊处标有修行坊。“修行”应为“行修”之讹。卢宝素为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卢道虔支系,其家族应是自卢宝素起家宅于东都洛阳行修里,从卢宝素到卢正言三代皆居住于此,到卢正言的曾孙卢士琼妻荥阳郑氏仍“终于行修里之私第”[13]。卢士玫本人在入仕以前和晚年均居住在洛阳,是不折不扣的洛阳人,解决了两《唐书》本传籍贯不详的问题。洛阳龙门万安山之南原的卢氏家族茔域也应是自卢宝素卜兆于此,后世子孙多葬祖茔。如卢士珩与卢士玫分别以长庆二年(822)和宝历元年(825)窆于万安山之南,以祖茔;卢士瑛的孙子卢衢大中十一年(857)葬于万安山南[14];卢正权后裔卢乾符六年(879)葬万安山南大墓[15]。说明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的卢氏家族祖茔,有唐一代一直延续使用。

卢士玫夫人清河崔氏元和十一年(816)五月二十五日寝疾终于升平里之私第,其先夫君而亡,墓志由时任朝议郎行尚书吏部员外郎的卢士玫亲自撰文。从卢士玫自撰夫人墓志可知,卢士玫家族与清河崔氏是世代姻亲关系。另卢士玫的兄长卢士琼及子卢季方、卢士珩及子卢溥均娶荥阳郑氏女子为妻,卢士巩的夫人也出自荥阳郑氏,郑涵为卢士玫撰志时也自称表侄,可见卢、郑两家联姻不断。卢士玫家族所属的范阳卢氏与当地的名门望族如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诸山东士族之间世代联姻,反映了中晚唐时期的山东旧士族之间仍保持着姻亲关系,并籍此以维系其社会文化地位。

卢士玫为其夫人撰志时称“以其七月十八日丹启路,翩其东指。卜用九月癸亥朔十日壬申,于洛阳之万安山南先茔,礼也。”可证卢士玫夫人崔氏的卒地升平里是西京长安的一个里坊区,卢士玫在长安作官时宅第应设在升平坊。卢士玫以宝历元年(825)七月二十二日捐馆于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之别业,享年六十四,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之南,推其生年则为宝应元年(762)。卢士玫有四子:式方,朝散郎行太原府太原县主簿。弘方,前乡贡明经。遵方,文林郎守亳州参军。友方,左千牛备身。可补《新表》之阙。

三、卢士玫科第、宦历及其他

据志文,卢士玫“贞元初擢进士科”,《登科记考》卷一二则具体记为贞元五年(789)及第,未知何据。进士擢第代表由白身获得了出身,一般要通过制举和铨选才能步入仕途。贞元时由于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制举在贞元二年、四年举行后,五至九年连续五年没有举行。十年、十一年举行后,终贞元二十一年,也没有再举行过。故获得出身的进士、明经,竞趋于宏词和拔萃。[16]《通典》卷一五:“选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博学宏词科于开元十九年成为吏部的科目选,属于铨选的范围,每年举行,只有有出身、有官者才能参加。卢士玫在进士及第后即以博学宏词登科,步入仕途。

卢士玫从最初入仕到两为西川幕僚的宦历墓志记载较详,可补史阙。志称卢士玫“调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他本人则在为其夫人撰志时自称“故夫人以贞元十一年冬,来归于我,姻不失亲也。其明年,余筮仕为东宫掾,蒙蜀师故太尉韦公辟为从事”。可见卢士玫贞元十二年(796)在东宫作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任职期满后到蜀州作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僚属,先授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后以节度推官从事转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武元衡坐镇剑南西川时,授殿中侍御史,改观察支使,又荐授侍御史。

元和八年(813),武元衡自西川征还,再次拜相,卢士玫不久也随之调入京城,“征拜起居舍人,执笔记言,必先规讽。历司勋吏部员外郎,……而迁正郎”。白居易《除卢士玟刘从周等官制》云:“前侍御史卢士玟,尝在西川,时为从事,乱危潜伏,能洁其身。可起居郎。”[17]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在唐代是分别设立的。起居郎隶门下省,为左史,所掌为“修记事之史”,起居舍人隶中书省,为右史,“掌修记言之史”。[18]该墓志的出土证实了岑仲勉先生的考证[19],即《除卢士玟刘从周等官制》为伪作。

志云:“洎孽臣授首,齐鲁砥属,俾佐户贰卿杨公于陵抚其残。”元和十三年(818)至次年二月,宪宗发五道兵征讨反复叛唐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李师道之乱平定后,分其地为三镇,以户部侍郎知吏部选杨于陵兼御史大夫,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20]。志称“人佥以公历服职官,皆振宏躅,况兹东土,风俗未和,择于良,第为。皇华之选,推重一时,锡以腰章,使于新国。回奏称旨,拜京兆少尹。”“”为副、辅助之意,如职、贰等。“皇华”是《诗经小雅》中的篇名。《序》谓:“《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后以“皇华”为赞颂奉命出使或出使者的典故。撰文者郑涵引经据典,记述了卢士玫以吏部郎中被选派为宣慰副使,协助杨于陵视察淄、青十二州,宣扬政令,安抚百姓,回京复命后迁京兆少尹的经历,可补传世文献。

卢士玫以博学宏词登科,自是“学术词藻,见推于众”,佐武元衡幕时就曾与其诗歌酬唱,《全诗三一七武元衡诗《重送卢三十一起居》即为赠卢士玫之作。卢士玫在诗文方面有一定成就,惜存世成果不多,《全诗》卷三一八存《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一首、卷七八九存《中秋夜听歌联句》所预联句一首。新出土卢士玫夫人崔氏墓志与其兄长卢士珩墓志均由卢士玫撰文,丰富了卢士玫的诗文成就。

卢士玫墓志的撰写者郑涵为宰相郑余庆之子,因避文宗故名讳,后改名,两《唐书》有传。其人长于经史,能诗文,尤长于制诰,曾预修《宪宗实录》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经史要录》二十卷、《郑集》三十卷,已佚。《全诗》卷三六八收其《赠毛仙翁》等诗5首、断句1联。另有诗3首附载《李文饶文集》卷四。《全文》卷六一四《敕修应圣公祠堂碑》1篇,《唐文拾遗》补《唐故同州司兵参军上柱国京兆杜府君墓志铭》1篇。《全唐文补遗》第7辑收《唐故怀州录事参军清河崔府君(稃)故夫人荥阳郑氏合墓志铭并序》1篇。卢士玫墓志为新见郑涵之文学作品。

附记: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整理与研究”(10BZS016)阶段性成果。

原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6

注释:

[1]《新唐书》卷七三上《宰相世系三上》,第29052906页。

[2] 吴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

[3] [2],第158页。

[4] 中国文物研究所、千唐志斋博物馆:《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三(千唐志斋一)》,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190200页。

[5] [2],第383页。

[6] 乔栋、李献奇、史家珍:《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39页。

[7]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三十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5页。

[8] [3]

[9] 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10] 乔栋、李献奇、史家珍:《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11] [10],第115页。

[12] [2],第129页。

[13] [2],第315页。

[14] [4],第325页。

[15] [10],第274页。

[16]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6页。

[17] 《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1154页。

[18] 伏传伟:《论唐代的起居郎与起居舍人的职责之分》,《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9] 岑仲勉:《白氏长庆集伪文》,《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第224页。

[20] 《旧唐书》卷一六四《杨于陵传》,第4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