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洛阳新出唐郭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

洛阳新出唐郭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


毛阳光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洛阳 471022

 

摘要:洛阳新出土的郭墓志系统记载了这位《高力士外传》作者的生平情况,弥补了传统史料记载的不足。从墓志记载得知,郭乃唐高宗时期宰相郭待举之孙,而结合洛阳出土的郭家族其他成员的墓志能够对其家族有更全面的了解,补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郭氏家族的记载。而墓志的记载也间接透露了《高力士外传》成书的情况。

关键词:  郭待举 《高力士外传》

 

唐代笔记小说《高力士外传》是一部记述唐玄宗和肃宗时期政事的史书,由于书中记载了许多反映当时宫廷政治斗争内幕的史事,多为新、旧《唐书》所不载。因而黄永年曾对此书的史料价值给予较高的评价。[] 穆渭生在肯定其史料价值远超《开天传信记》和《次柳氏旧闻》之外,更指出该书“文笔高雅,允为唐代笔记小说上品。”[]关于该书作者郭的生平,史书中记载非常少。欧阳修在《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中著录《高力士外传》时仅仅根据《高力士外传》中郭的自述而注解“,大历大理司直。”穆渭生在《〈高力士外传〉史料价值述评》一文中在介绍郭时也仅举出相关的两条墓志资料。幸运的是:郭及其妻李氏的墓志在20002月出土于洛阳孟津市平乐镇,后被洛阳新安县千唐志斋征集,现均藏于千唐志斋博物馆。以这两方墓志为基础,再结合以往洛阳出土的几方郭家族成员的墓志,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郭其人以及其家族世系,弥补史书的阙误,同时也有助于了解《高力士外传》一书的撰写情况。因而这里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两方墓志略作考释,教正于方家。

郭墓志全文如下:

唐故朝议大夫检校尚书驾部郎中兼同州长史郭公墓志铭并序

中散大夫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兼侍御史陈

龟书五福曰寿。公讳,字(三点水+熙)载,享龄八十九,可谓寿乎!究乎厥初,世有郭公,后仕汉文代邸,因为太原人。休有耿光,弈叶繁茂。公,皇南阳郡太守处范之曾孙,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待举之孙,秘书郎贬辽山丞泰素之子。风标清秀,文学渊邃。开元十二年,擢进士第,补山阴尉,调太子典膳丞、四门博士、河东仓曹掾。太守苗公晋卿,韦公陟善待之。俾司贡士之选。无何,改湖城令。察能伏,直不避权,贬临川户曹掾。移吉州长史,历海盐、长城令、大理司直、江陵户曹,迁登封令。繁就简,阖静归闲。会相国元公载、王公缙,意在优贤,署以清贯,检校户部员外郎兼同州司马。无何,迁驾部郎中兼本州长史,尚德也。耄虽及矣,而志未衰。著书数十卷。大块已息,冥于自然。以贞元四年戊辰岁正月十三日,受于官次。哀哉!夫人陇西李氏,洪洞令延晖之女。婉言妇德,礼容闺范。惜乎不偕,先公而殁。呜呼!仓公有女,伯道无儿。冯翊尉李举,则公之外孙也。少丁艰罚,公成立。敦以诗书,遗以清白。主今日之事,非君而谁?以其年二月三日归葬于东洛。凄切哀挽,逶迟素车。以其年    日,合于洛阳县,礼也。外孙举,恭承治命,托我以铭。曰:

於乎郭公,秘以养蒙。嘘吸元精,流光内充。期颐之年,目明耳聪。偃卧近辅,回翔南宫。来有去无,期尽于空。哀哀外孙,始孝而终。[]

而其妻李氏墓志全文如下:

大理司直郭故妻陇西李夫人墓志铭并序

夫人陇西李氏,皇楚州司马夔之孙,皇洪洞县令延晖之女。适大理司直太原郭。恭行妇道,特异常伦。一子早亡,一女适陇西李华,不幸殒逝。属中原有事,避地江南。构疾弥留,奄然长往。以至德二年三月一日,终于苏州长洲县之私第,春秋六十有三。以大历四年七月廿日,迁贬(窆)于洛阳北原,陪先营(茔),礼也。呜呼,天与其德,不与其寿。既无胤嗣,永痛幽魂。主奠临丧,敢逾常礼。乃为铭曰:

陇西之女,太原之妻。既曰秦晋,不忝姜齐。有望阶(偕)老,岂图先逝。言念孤魂,痛无后裔。哀哀老夫,抚膺流涕。终冀合,千秋万岁。[]

根据墓志记载:郭字(请造字:三点水+熙)载,曾祖郭处范曾任唐南阳郡太守,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九邓州(南阳郡)失收,可以据此补入,时间当在唐初。郭家族最为显赫的是其祖父郭待举,其在高宗永淳元年(682)曾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启了唐朝宰相以“平章事”为名的先河,之后郭待举在武后初年还任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可谓位极人臣。只是此后由于上表解救裴炎而在光宅元年(684)被武后贬为岳州刺史。[⑥]

墓志中记载的郭家族世系能补《新唐书》记载的缺失。《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记载郭待举家族世系非常详细,其父名处范,职官为诸城丞。郭待举之子有泰方、泰初,其中泰初有子起居舍人润、陈留采访使纳,郭纳又有子贲、谟、霸三人。《元和姓纂》卷十的记载有所不同,郭待举子秦出,其兄子秦方。对此,岑仲勉已经指出,这里两存之。但从墓志中郭泰素名字来看,《姓纂》中“秦”当为“泰”字之误。有趣的是,《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都没有郭之父郭泰素这一支的记载。因而史书中失载了郭家族的情况,据此可以补入。

关于郭姓的源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非常明确,郭氏来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平王东迁后,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由于楚庄王的干预,平王后来又封虢叔裔孙序于阳曲,号曰郭公。“虢”与“郭”相通,因以为氏。东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而郭镇任谒者仆射、昌平侯,其裔孙徙颍川。[]对此,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十记载基本一致,只是较为简略,“周文王季弟虢书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⑧]之后,郭育任北齐黄门侍郎,逐渐繁衍昌盛,之后才有了郭处范和郭待举。因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及《元和姓纂》卷十都称其为颍川郭氏。墓志中自称其为太原郭,是指郭姓的郡望,墓志记载其先祖郭公因在西汉初年仕宦于代国而迁居到太原,可备一说。

根据建国以来洛阳出土的墓志资料来看,唐代许多郭姓家族是隋朝和唐初由外地迁居到洛阳的。如郭寿的祖父郭元象,父郭贵,本是太原人。隋朝建立后,“慕九鼎而迁居,……羡三川而宅此。遂隶洛州偃师县龙池乡安教里也。”[]如《郭提墓志》记载其为“并州太原人也……君地势膏腴,乡推领袖,虽潜身窜影,终挂网罗。大业初,迁于河南之洛阳县。”[] 郭君副,“并州太原人也。往因先官,爰第洛中。”[11]郭思训父敬同,“徙居洛阳,今为洛阳人也。”[12]这和这一时期洛阳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密不可分。如隋炀帝大业元年(605)三月,“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13]唐高宗、武后时期,唐政府也多次移民到洛阳。因此,这一时期,许多郭姓家族移居洛阳。

而郭家族可能也是其祖父郭待举在高宗和武后时期在洛阳任职时迁居到洛阳的。郭的父亲郭泰素曾任秘书郎,因事贬为辽山丞,或许就是受到前面郭待举被贬的牵连。墓志记载:郭“风标清秀,文学渊邃。”说明他品行和文学都非常出众,因而郭在开元十二年(724)中进士,徐松《登科记考》卷七开元十二年条失载,可补入。此后他先后任山阴尉、太子典膳丞、四门博士、河东仓曹掾。在河东郡(蒲州)任仓曹掾期间,仓曹掾即司仓参军事。郭的才能受到当时的太守苗晋卿与韦陟的赏识,“俾司贡士之选”,即担任执掌更为重要的司功参军事,负责一州的官吏考课、选举等事务。按《唐刺史考全编》卷七九的记载,苗晋卿与韦陟任职河东郡分别在天宝六载和天宝十二载――十三载之间,则此时郭一直在河东任职。[14]

天宝末年,郭又任虢州湖城(河南灵宝阌乡)令。之后被贬为临川郡(江西临川)司户参军,被贬原因是“察能伏,直不避权。”可见郭在地方行政中得罪了权贵。之后,郭又历任吉州长史、海盐令、长城令、大理司直、江陵户曹,后升迁为登封令,可见他长期在地方任官。

之后,由于代宗初年权倾一时的宰相元载和王缙的赏识和优容,尽管郭年事已高,又先后任同州(陕西大荔)司马和同州长史。唐代地方州的司马和长史都是上佐,虽然地位较高,但没有具体的执掌,主要是用来安置贬退大臣的闲职。另外,郭还有检校户部员外郎和检校驾部郎中的检校官,而唐后期藩镇节度使僚属官员多带检校官,作为原官之上的加官,也是虚衔。穆渭生在前引文中引用了郭子婿李华的墓志中“户部员外郎”的称谓而认为郭晚年曾任户部员外郎之职,实际上他担任的只是检校官。因而墓志称“意在优贤,署以清贯。”这样,晚年的郭长期居住在同州。

郭妻李氏,为洪洞令李延晖之女,安史之乱后也避祸江南,至德二年(757)卒于苏州长洲县宅第,这可能是郭任海盐和长城令时的宅第所在。李氏卒后一直到大历四年(769)才归葬洛阳邙山。夫妇二人有子女各一人,子早亡,女婚配陇西李华,早亡。此李华并非是玄宗时期的著名文人、赵郡赞皇人李华,而是陇西人。李华的墓志铭也早已在洛阳出土,墓志铭称其字士谋,曾在安史之乱中跟随襄阳节度使来抗击叛军,后任汝州司马。其夫人太原郭氏,“即户部员外郎之长女”。郭女先李华而卒,李华大历年间去世后二人合葬于洛阳北邙平阴里。而《李华墓志》的作者是“堂内弟朝散郎前行绛州稷山县主簿郭霸撰”,则郭霸也是郭的堂侄。[15]当年,岑仲勉依据此墓志记载怀疑此郭霸即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郭泰初之孙郭霸,这个怀疑是正确的。[16]根据《郭墓志》,郭有外孙冯翊尉李举,当是其女所生。而《李华墓志》载其有子二人,长子季和,次子夜光,而李举当是其中之一。郭卒于德宗贞元四年(788)正月十三日,卒年八十九岁。古人享年多使用虚岁,因而由此推断郭出生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由于其子女早已亡故,故最亲近的晚辈只有外孙李举了。李举由郭抚养长大,“少丁艰罚,公成立。敦以诗书,遗以清白。”因而郭死后李举将其归葬洛阳,并请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兼侍御史陈为郭撰写了墓志铭

由于郭墓志的出土,我们还能确定郭还有一兄长郭邕,《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19《大唐故濮州雷泽县令太原郭府君墓志铭并序》署名为“季弟登封县令撰”。[17]而《郭墓志》中明确记载郭曾任登封县令,则两块墓志上的郭乃是同一人。据墓志记载:郭邕字熙朝,先后任开封、河东、雷泽县令,后为奸臣构陷贬到临贺郡,天宝九载终于客舍,天宝十载(751),归葬洛阳邙山北原,妻陇西辛氏,安史之乱时避乱江南,乾元年间卒于客舍,子郭底。这些也能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阙。

另外,墓志记载郭勤于著作,“志未衰,著书数十卷。”这其中应该就包括《高力士外传》。郭在书中曾经提到这本书的撰写情况,“同病者,报以志之。况与高公俱婴谴累,每接言论,敢不书绅。”[18] 则郭与高力士相识,而且有过面对面的长谈。然而,传统说法认为郭被贬后与高力士同居巫州,因而笔记高力士陈述旧事。[19] 根据《高力士外传》的记载:高力士在上元元年七月被流放巫州。而墓志记载,郭曾被贬为临川郡司户参军,临川郡即抚州,属江南西道,并非黔中道的巫州。因而郭没有巫州任职的经历,并没有到过巫州。郭被贬的时间墓志没有明确记载,时间可能在肃宗统治初年。此后郭一直在江南地区担任地方官,二人可能在此期间相识。由于二人遭遇相近,皆受到权贵排挤,之后郭在担任大理司直时将交谈内容以及此后高力士的际遇追记撰写。大理司直是唐代大理寺的属官,负责出使推覆刑狱等事。结合郭自身的经历,就不难理解,郭是通过《高力士外传》来发泄自己对于朝廷权佞的不满。而郭大历四年(769)七月为其妻撰写的《李夫人墓志》中官名尚为大理司直。另据郭撰写于大历四年的《郭邕墓志》署名,郭此时已任登封县令。另外,周绍良收藏的撰写于大历六年六月的《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并序》中也有“登封县令郭撰”。[20]那么,大历四年,郭先后担任过大理司直、江陵户曹参军和登封县令。此后至少到大历六年(771),郭一直任登封县令,这样《高力士外传》至少写作于大历四年之前。

郭的文章,以往我们知道的只有《高力士外传》和清代编纂的《全唐文》收录的《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根据以上新发现的墓志资料,《郭邕墓志》则是郭撰写的一篇墓志文字,《李夫人墓志》虽然没有署名,然从墓志铭行文上来看,直呼郭姓名,也应当出自郭手笔,应该是郭为其妻所作的另一篇墓志文字。

 

附:郭家族世系

 

                

郭处范━━━郭待举━━━━━郭泰方

┗━━━━━━郭泰初━━郭润

               ┕━━━郭纳━━━郭贲

                         ┕━━━郭谟

                         ┕━━━郭霸

             ┕━━━━━━郭泰素━━━郭邕━━郭底

┕━━━━郭━━子 早亡

┗━女 婚陇西李华

 

 

                                       原文刊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3



[] 本文是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洛阳新出土唐代墓志整理与研究(2000-2006)”(2007BKG002)的阶段性成果。

[]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137-13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 穆渭生《〈高力士外传〉史料价值述评》,35页,《唐都学刊》20066期。

[]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三(千唐志斋)》,224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三(千唐志斋)》,199页。

[]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6432页,中华书局1981年。

[]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3114页,中华书局1974年。

[] 林宝《元和姓纂》卷十,1547-1548页,中华书局1994年。

[] 周绍良 赵超《唐代墓志汇编》龙朔019《□□故郭处士墓志铭并序》,348-3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代墓志汇编》贞观037《故隋阳平郡发干县主簿郭君墓志铭并序》,33页。

[11]《唐代墓志汇编》乾封047《洛州河南县郭府君之铭》,474页。

[12]《唐代墓志汇编》景云025《唐故孝子朝议郎大理司直上柱国郭府君墓志铭并序》,1134页。

[13] 魏征《隋书》卷三《炀帝纪上》,63页,中华书局1974年。

[14]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1122-1123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 《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57《唐故汝州司马陇□李府君墓志铭并序》,1796-1797页。

[16] 《元和姓纂》卷十321条岑仲勉校记,1551-1552页。

[17] 《唐代墓志汇编》,1772页。

[18]  郭《高力士外传》,《开元天宝遗事十种》,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9] 《唐史史料学》,137页。

[20] 《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251775-17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