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唐代史姓墓志考略
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多方征集洛阳周边地方新出土的古代碑志石刻,收获颇丰,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唐代墓志。在查阅馆藏墓志时,两方唐代史姓墓志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因为两位志主,都是迁居到唐朝的外族人,两人虽都姓史,族属却大相径庭,而最终都殊途同归,与汉民族融合,安葬在洛阳。在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作如下考释。
第一方墓志是《史 墓志》,
唐故朝议郎相州成安县令京兆史府君墓志铭并序
殿中侍御史贾彦璋撰
公讳 ,姓史氏,其先阴山之系。自翊亮中土,轩裘代袭,今京兆人也。貂蝉席宠,汉臣之贵也。铜墨推贤,邺县之政也。芬烈不泯,于公有光。曾祖讳忠,皇朝封怀德郡王、镇军大将军,赠荆州大都督。祖讳元 ,太仆卿、上柱国、薛国公。考讳思贞,通事舍人。分茅祚土,硕量瑰材。匪正直罔以司仆御;匪忠贞罔以董环卫;匪词气罔以宣王言。胥公纪于太常,积庆流于昌胤。公生而通敏,才应时须,弱冠 仕,解褐任亳州成父主簿,无何转青州寿光县丞,次授绛州垣县令,又转相州成安县令。通才不器,美政有闻。故正不可犯,亳人畏其威;明不可欺,齐人息其诈。绛老饮化以乐业,相土偃风以知训,政有经矣。宜其克复先构,蕃昌后叶。胡彼苍不 ,歼我良士。以天宝六载九月二日寝疾运化于兴敬里之私第,春秋七十。门无嗣子,空伤伯道之贤。室绝执丧,谁主庭坚之祀,悲夫!夫人河东薛氏,先公而即世,春秋五十六,项安厝于龙门山之西原。夫人即左司郎中、雍州司马述之曾孙,余杭县令务道之孙,灵昌郡参军瑗之第六女,淑德有行,作嫔于我。偕老之契,虽不齐年,终天之期,竟将同穴。唐氏十二女等孝感因心,哀号罔极,式遵古制,将 幽魂。即以天宝七载十二月二十四日合葬于伊 乡之西原,礼也。人代相阅,陵谷或迁,勒铭贞石,以志穷泉。
铭曰:大川奔注兮,逝者如斯。古来共尽兮,丘冢垒垒。唯盛德之不朽,与斯铭而可久。
志文记载,史 的祖先出自“阴山之系”,则可知其族属应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貂蝉”和“铜墨”都是汉代典故,“貂蝉”指高官所佩饰物,“铜墨”指六百石以上官员的印绶,说明此家族都是品级较高的政府官员。史 的曾祖史忠曾被唐政府封为怀德郡王、镇军大将军,死后赠荆州大都督。而唐代被封为怀德郡王的人是贞观初年归附唐政府的东突厥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旧唐书》卷
根据墓志的记载,史 的祖父是史元 ,根据《旧唐书・阿史那忠传》与《阿史那忠墓志》的记载,其子为 ,可见阿史那忠的儿子又名元 。关于史 的仕宦经历,《旧唐书・阿史那忠传》记载“
至于史 的后人,新旧《唐书》中都没有记载。根据墓志记载,史 的儿子是史思贞,他担任过通事舍人。通事舍人乃从六品官,
史思贞的儿子就是史 ,先后担任过亳州成父主簿,青州寿光县丞,绛州垣县令,相州成安县令,卒后无嗣。这些都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
入唐之后,这支突厥人家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姓氏由阿史那氏改为史氏。陈志谦在《阿史那忠碑志考述》中认为其墓碑和墓志还继续称其为阿史那氏而不自称为史氏,证明《旧唐书・阿史那忠传》记载的阿史那氏称史氏是错误的。
在籍贯上,这支突厥家族尽管还自称“其先阴山之系”,但籍贯却已改为京兆。而阿史那家族入唐后长期生活在洛阳,《阿史那忠墓志》记载阿史那忠上元二年(
从婚姻上看,这一家族从阿史那忠时与汉族通婚,阿史那忠娶后来被太宗封为定襄县主的渤海李氏为妻。史元 的婚配情况根椐《
史 妻子先亡,葬在洛阳城南的龙门山西原。史
墓志文作者贾彦璋,正史无传。据林宝《元和姓纂》记载,贾彦璋是陕郡人,还曾任库部郎中。根据开元十年(
第二方史姓墓志是
故游击将军史诺匹延字义本墓志铭并序
川惊水闳,影没山迷。白鹄朝叫,青鸟夜啼。古松落落,宿草栖栖,其一。
谷深风驶,陇置云玄
看石记时,故勒金编。长辞永日,随愿生天。淼淼源流,悠悠系缅。其三。
绍蝉垒构,华庭重开,光泽既融,英髦自显。蔼□以□,芳香弥远。
开元九年正月八日
史诺匹延的族属根据志文记载“祖父西蕃史国人也”,则史诺匹延的家族是中亚的史国人,这是属于伊朗人种的中亚古民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粟特人。史国是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的一个城邦国家,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以南沙赫夏勃兹一带。与其同时的还有康国、安国、米国、曹国、东曹国、西曹国、何国、石国等,其人以国为姓,在我国古文献中称之为“昭武九姓”。北朝隋唐时期,粟特人由于入贡、经商等原因曾大量来到中国。根据荣新江先生的研究,粟特人在唐长安、洛阳、太原等许多地方都有聚落。
根据墓志记载,史诺匹延的父祖也是部落首领,“渴仰长安,来投朝化”。他们可能是在唐初迁居长安并落籍,之后史氏的籍贯成为京兆人。根据墓志中史诺匹延的卒年,可推知他出生于龙朔二年(
虽然史诺匹延籍贯为京兆人,但他在玄宗时期长期生活在扬州,“久存杨府,寄贯江都”。按唐武德九年(
史诺匹延虽然是粟特人,然而他已经适应了汉地的生活,志文上称他“居于仁义之地,崇于礼让之风”,深受儒家文化的濡染。在行为方式上也是“志操温和,心怀柔 。仁风薄扇,四海推名。”一副儒雅君子的形象。史诺匹延的游击将军是从五品下的武散官,《旧唐书》卷
从墓志记载来看,史诺匹延离开扬州后在行旅中感染疾病,“欲归故里,寸步不前。”
史诺匹延有五女一子,由于志文失载,我们不知道史诺匹延的婚姻情况,令人遗憾。
新发现的《史诺匹延墓志》志文虽然不长,但又给我们提供了唐代粟特人生活在中国的珍贵实例。
北朝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大量的外族人由于仕宦、经商等原因进入中原地区,长期生活并最终和汉族融合。以上的两方史姓墓志,墓主人族属虽然不同,但他们都生于汉地,长在大唐,他们都落籍在长安,自称是大唐京兆人,并逐渐适应了汉族的生活习惯。由于高宗、武后时期洛阳政治地位的提高,他们的先辈又迁居到洛阳。所以,两位志主最终埋葬在洛阳。反映出唐代长安与洛阳在这一时期中外交流中的地位。
可以说,如果单从两篇墓志的内容来看,而不考虑他门的族属,他们已经和遵循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汉人没有区别了。《史 墓志》与《史诺匹延墓志》是唐代突厥人、粟特人与汉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
原载《文博》2006
①两方墓志的数据来自杨作龙、赵水森编《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第三编《新出土墓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②
③
④两方造像记见刘景龙、李玉昆主编《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68
⑤《薛国公史夫人李氏造像记》与《史继先墓志》的相关研究参看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册,中华书局
⑥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305
⑦
⑧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40
⑨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长寿019
⑩赵振华、何汉儒《唐代洛阳乡里方位初探》《洛阳出土墓志论文集》朝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