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涛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它为我国旅游业取得的骄人成绩做出了重大贡献。洛阳有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这一资源对于洛阳的地方旅游业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参考大量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洛阳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战略思路,论述了洛阳民俗文化的特点,指出洛阳开发时应避免的问题,如民俗文化的消失、民俗同化、虚假民俗等问题,以冀促进洛阳民俗旅游能够健康发展并为我国旅游业新世纪的繁荣做出贡献。
关键词:洛阳 民俗文化 旅游开发
洛阳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旅游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正在向全国旅游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迈进。改革开放至今,洛阳的旅游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新世纪,洛阳旅游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标,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洛阳的旅游开发,过去多集中在“雅”文化方面,如牡丹文化、石窟艺术、文物古迹等,而对于“俗”文化——即民俗文化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整理和开发。洛阳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淀,但目前对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选择开发民俗文化作为洛阳旅游未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应该是当务之急。
一、 洛阳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由于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居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可谓绵延久远、博大精深,民俗文化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民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庙会,还是手工技艺、游戏杂耍、民间传说、方言俚语,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从旅游角度来看,目前较有开发价值的主要有下面四类:以河洛大鼓、排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皮影戏、杂耍等为代表的戏曲演艺类,以关林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和其它传统节日等为代表的节日庙会类,以洛阳水席、民间小吃(如浆面条、烫面角、不翻汤、各种肉汤、烩菜等)为代表的饮食类,以刺绣、雕刻、陶瓷、泥人、年画、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类,这些内容无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动人的魅力。总体看来,洛阳民俗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观赏性。洛阳民俗文化是当地广大人民生活智慧和生活艺术的结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淀,形成许多富有观赏性的文化形式,较具代表性的有歌舞戏曲、民间工艺、民间建筑 、民俗服饰、游艺杂耍等。如洛阳民俗文化庙会,集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民俗艺人的精彩表演,特别是舞狮、排鼓、龙灯等活动,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在庙会上展出的民俗商品也常常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如剪纸、泥塑、年画、刺绣等,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充满了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第二是丰富性。洛阳民俗文化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物质到意识,从生活到艺术,仅仅目前流行的洛阳地方戏剧、歌舞、民间游艺,就达数百种之多,其它如饮食、服饰、居住、礼仪、行业、节日、神话传说等可谓不胜枚举。仅仅从饮食一项来看,就有日常饮食、待客饮食、节日饮食、回族饮食、祭祀饮食等多种类型。
第三是独特性。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了解观赏到独具个性、原汁原味的文化才是最大的收获。洛阳民俗里面,有许多都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唯我独有的内容,如闻名遐迩的“洛阳水席”,从隋唐起流传至今,成为河洛地区饮食文化的独特代表。其他如河洛大鼓、排鼓、狮舞、民间工艺等,都具有鲜明的河洛地方色彩。
第四是参与性。大多游客都希望亲自参与、体验那些充满情趣、活泼欢快的民俗旅游活动。洛阳许多民俗活动富有强烈的动态特征,适合广大游客的参与,如洛阳城乡广泛流传的踢毽、荡秋千、放风筝等民间体育活动,民俗庙会上经常举行的杂耍、投壶、射箭、猜谜和其他的一些表演性项目等。
二、 洛阳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洛阳民俗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旅游开发价值,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资少,收益大,经济效益较高。从全国看,民俗文化旅游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调查显示,国外游客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旅游项目有较大的兴趣,参加这类旅游的入境游客人数很大。通过开发洛阳民俗文化旅游,必定能够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地方其他产业,提高洛阳的整体经济水平。
(二)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为旅游开发提供长期的资源保障。开发洛阳民俗资源,将促进河洛民俗事物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建设和发展民俗景点、民俗博物馆也有利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随着开发,可以相应建立洛阳民俗文化研究所、民俗文化资料库、民俗文化开发中心等,对各种民俗进行系统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为洛阳的旅游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另外,开发也会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间工艺起死回生,促使大量民俗工艺商品得到开发,丰富洛阳的旅游工艺品市场。
(三)增加文化交流,促进旅游文化建设。民俗的旅游开发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流和了解的机会。通过对洛阳民俗文化的开发,促进异地、异族的游客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向往洛阳,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不断扩大洛阳的旅游客源市场。而且,通过开发,加快洛阳旅游文化的建设步伐,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四)满足游客旅游需求,丰富人民生活。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压力和不和谐因素。紧张的工作节奏、残酷的生存竞争,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寻找人与人之间的朴素与真诚,寻找生活的闲适温馨、丰富多彩。民俗文化旅游富有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而洛阳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能够为游客营造一个这样的文化氛围。
三、 洛阳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思路
(一)加大宣传力度。洛阳是著名的九朝古都,有较高的城市知名度。但在游客心目中,最为知名的是牡丹花会、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而对洛阳民俗文化,大多游客却知之甚少。要让民俗开发真正能够实现并获得良好效果,政府和旅游行业各部门,必须树立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民俗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宣传洛阳的特色民俗文化,不仅使旅游行业重视民俗文化的开发,而且要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游客了解和喜爱这种旅游形式。
(二)进行民俗文化的普查、收集、整理与保护。由于历史上洛阳屡经兵燹战乱,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事象要么历经劫难,偶有遗传,要么早已荡然无存,只能到历史的记忆里去寻找,要么成为博物馆的古董。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洛阳地区的一种说书形式琴书就早已消失。目前,洛阳不少民俗文化的消失步伐加快,许多民俗工艺绝活面临着后继无人、难以生存的局面,所以,最为迫切的就是要首先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收集、整理,保护现存的民俗文化。
(三)开发精品项目。民俗文化要实现多方面的旅游价值,就要开发成具体的旅游产品。洛阳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洋洋大观,包罗万象,但要开发培育成旅游产品,一定要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做好可行性分析,进行旅游业的规范化处理,循序渐进,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首先选择那些最有开发价值、最为游客钟爱的内容和形式。洛阳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要吸取许多地方过去盲目上马、遍地开花的教训,实行精品带动战略。
(四)提升洛阳民俗博物馆的档次和功能。目前,对洛阳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展示的主要是洛阳民俗博物馆。该馆作为一座专题博物馆,现分为刺绣、民间艺术、婚俗、寿俗、信俗几个展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洛阳民俗文化集中展示的一个窗口,并被评为3A级景区,为洛阳旅游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旅游开发角度看,该馆无论是收集内容、场馆面积,还是资金投入、开发力度、管理体制,都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该馆要在未来旅游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理顺机制,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提高民俗展品内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采取多种开发手段,完善自身功能。
(五)积极开拓投资、融资渠道。当前,洛阳旅游开发最主要的瓶颈性难题就是开发资金紧缺。洛阳位于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口众多,许多大中型企业历史包袱重,发展十分艰难,失业、就业问题突出,城市扩建迫在眉睫,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洛阳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扶助,一方面更要依靠自身千方百计广开财源。对于洛阳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来说,多方开拓投资、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金、特别是积极吸收外来投资,就成为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六)加强民俗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任何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洛阳旅游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决定性因素。对于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同样取决于这一因素。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是一项文化性较强、涉及面较广、技术较复杂的高难度旅游开发,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洛阳旅游业还缺乏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的旅游管理、研究、规划、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制定优惠的旅游人才政策,培育优良的用人环境,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四、 洛阳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各地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已取得不少宝贵经验。洛阳要汲取这些经验,扬长避短,尽量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避免民俗开发的庸俗化。文化的开发,不像自然景观的开发,关键在于开发的思路与具体操作。对于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原则,把握住开发的方向和内容。民俗开发,体现的是地方优秀民俗的自然朴素的个性、淳美真挚的感情、绚丽多彩的的形式、健康向上的内容。许多地方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庸俗化的理解,迎合部分人们的庸俗低级心理,不是开发民俗的美,而是盯住民俗中的丑和糟粕性的部分。比如许多地方曾经出现的“鬼”文化开发就是一例。
2、反对民俗景点的雷同化。旅游开发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界就刮过一阵互相模仿,相互抄袭的开发之风,结果并没有带有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只会简单的模仿抄袭,不深入了解挖掘自己的资源特色,没有自己的创新是不会成功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洛阳民俗文化的开发一定要吸取其他地方成功和不成功的经验教训,争取每一项开发都要体现洛阳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3、防止破坏性开发。开发与保护是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开发一定要与保护紧密结合。民俗文化开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应重视文化自身的保护与发展。由于传统思维和当前社会建设的一些误区,在旅游开发中常常出现一些破坏性的遗憾事情。比如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城市化、现代化,把珍贵的民居拆掉,而另建西洋式建筑;有的把上千年的古城墙推倒,修建马路等等。民俗文化的开发一定要先保护、后开发,或者是边保护、边开发。对濒危民俗文化更是保护第一。洛阳目前现存的许多古代民居、民间工艺等民俗事象,首先要抢救和保护,然后才是开发。
4、反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当今世界,人们对待旅游业的认识日益趋于理性,追求的不单单是它的经济效益,而是强调旅游带来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其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效益的现象曾在我国旅游业内普遍存在。洛阳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不能仅仅“以文化促经济”,还要以旅游促文化,让旅游也发挥文化效益,传播文化、保护文化、发展文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
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洛阳旅游业,增添了民俗文化旅游这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将会呈现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洛阳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无疑将会促进洛阳“旅游强市”目标的早日实现。
Strategy Research on Tourist Development of Folk-culture in Luoyang
Gu Tao
(Cent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f Heluo Cultur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471022)
The folklore-tourism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For many years, the folk-tourism has developed and contributed to the tourism in China. In Luoyang there are ample folk-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ing folk-culture resourc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Luoyang`s tourism industry. Referring to a great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making deep research, my thesis initiatively puts forth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tourism on the previous study and constructs the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tourism in Luoyang. In this article, it makes discussion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 and using of folk-culture in Luoyang, working out the design of folk-culture tourism product in Luoyang and the problems which to be attentioned, for example, the accelerating disappear of folklore,the existence of folklore aliention, false folklore, etc.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helps to achiev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olklore-tourism in Luoyang and make Chinese tourism thrive in new century.
Key Words: Luoyang Folk-culture Tourist development
收录于《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