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中国牡丹的重要产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牡丹资源。古代洛阳四周的邙山、锦屏山、万安山、嵩山等,野生牡丹广泛分布;而今洛阳南部、西南部杨山、白云山、栾川等深山区仍生长有一定数量的野生牡丹。这些野生牡丹,成为洛阳极为珍贵的野生资源。此外,洛阳还从山西、云南、西藏等省区引种了一些野生牡丹,丰富了洛阳野生牡丹种。牡丹原生于山野,培育于民间,观赏于园苑,长期以来,洛阳人对牡丹情有独钟,潜心栽培,培育品种数以千计,使洛阳成为中国牡丹的重要品种资源宝库。洛阳牡丹的种植分布也十分普遍,古代皇家御园(苑)、宫苑、公卿之园、寺庙(观)园林、民间园圃等皆植牡丹。建国后,洛阳各类牡丹园圃、街道绿化牡丹和机关、庭院牡丹均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洛阳园林的一大特色。洛阳牡丹的对外传播和引入,奠定了古代洛阳是中国牡丹的第一个栽培中心,当今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栽培地之一。
一、野生资源
洛阳牡丹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中国现存8个种、2个变种、1个亚种、1个变型,洛阳已发现的就有2个种,即紫斑牡丹和杨山牡丹。在大力开发本地野生牡丹资源的同时,1984~1990年,洛阳市牡丹研究所先后从山西、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引进了矮牡丹、黄牡丹、紫牡丹和大花黄牡丹等野生牡丹,进一步丰富了洛阳牡丹的种质资源,对于牡丹品种的选育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S。G。Saw&L。A。Laeuner)T。Honget。J。J。Li]为中原牡丹品种群的原种之一,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中原等地区,河南省境内的东秦岭,即豫西的伏牛山区,洛阳的嵩县、栾川、宜阳皆有零星分布。1986年,洛阳市牡丹研究所和洛阳农专的科技人员深入伏牛山区作调查:在嵩县境海拔1300米左右的阳坡的落叶阔叶林下和栾川县境内的伏牛山区龙峪湾分布有野生的紫斑牡丹,一般株高0。8~2米,茎基部具鳞片状鞘,叶为二回羽状复叶,小叶长2。5~4厘米,宽约2~3厘米,不分裂,狭卵形或椭圆形,或3裂,裂片狭卵形,全缘,上面无毛或几无毛,下面沿脉疏生黄色柔毛;叶柄长5~8。5厘米,上有黄色柔毛;花白色,单生枝顶,直径8~16厘米,花瓣通常10枚,宽倒卵形,长6。5~8。5厘米,宽4~6厘米,花瓣近基部有一黑紫色斑点;苞片约4枚,宽披针形,长4。5~9厘米;萼片约4枚,近圆形,长约3厘米;雄蕊多数,花丝狭条形,花盘杯状,革质,包住心皮,后不规则裂开;心皮5~7,子房密披黄色短毛,核型为2n=2x=10=6m+2sm+2st;染色体为N带,花期4~5月。
在野生状态下,一般着生在阳坡,伴生乔木树种以栎类、漆树、山核桃及构树等。灌木有胡枝子,扁担格子等。草本主要有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土壤为棕色森林土,PH值5。4~5。6,山地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5℃左右,年均降雨量603毫米,多集中在7~9月份,无霜期220天左右。
(二)杨山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为中原栽培牡丹品种群的原始种之一,也是现代栽培品种的鼻祖之一。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区,因在嵩县白河乡的杨山上被发现,故被中国林业科学院洪涛教授等定名为杨山牡丹。主要生长在海拔800~1200米的丘陵地带或山林灌木丛中。株高0。5~2米,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顶小叶宽卵形,三裂至中部,花单生于枝顶,花白色。花瓣5~10枚,心皮5个,离生,花径8~14厘米,萼片5枚,花期4~5月中旬,主要用作育种的原始材料。
(三)矮牡丹(稷山牡丹)(P。spontanea〈Rehder〉T。HongetW。Z。Zhao)洛阳市牡丹研究所由山西省稷山县引进。该种牡丹主要自然分布在陕西省延安西北的万花山和山西省稷山县西社乡的西山、西丘两地,以及华北、中原一带海拔910~1400米的丛林山区。其生态环境:在山西稷山县分布在1400米左右的阴坡或半阴坡,伴生以栎类、榆、五角枫等乔木,灌木有胡枝子、麻叶绣球、黄栌、卫茅等。草本有莎草科和毛茛科的一些植物。土壤为石灰质层和岩母质发育的森林土,土质疏松,呈黑褐色。在此环境生长的矮牡丹,一般株高0。5~1米,花朵单生枝顶,单瓣,通常为白色或淡红色,花径达16厘米,花瓣10枚,呈两轮着生,每轮5枚,雌雄蕊正常。花药黄色,1厘米长,花丝紫红色,长2。5厘米,柱头紫红色,有白色柔毛,房衣紫红,全包子房,萼片5枚。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叶缘有红晕,稍上卷,叶背密被白色柔毛,干之表皮呈条块状剥落。1987年11月洛阳市牡丹研究所从山西省稷山县国营林场引种4株,此后引种苗剩3株,枝条均未长出土面,无花。
(四)黄牡丹(P。LuteaDelavay)洛阳市牡丹研究所由云南省大理引进。黄牡丹是中国宝贵的牡丹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昆明、大理、中甸、德钦一带海拔2500~3500米的石灰岩山地,西藏东南部的波密、林芝、隆子一带和四川省西南部也有分布。在大理苍山地区,黄牡丹高1米左右,花2~3朵着生于枝顶和叶腋,极少单花,心皮一般3个,花黄色,花瓣12枚,二轮,花蕊均为黄色,心皮一般3个,5月中旬开花,叶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叶片细狭,叶缘深裂,小裂片披针形,芽在秋天呈紫红色,顶芽大而尖,一年生枝呈紫红色,二年生以上枝表皮条块状剥落。多年生枝潜伏芽较多,当年生长量可达50厘米,其生态环境,多生长在海拔2500~3500米的石灰岩山地的灌木丛林中,伴生灌木有多边石粟、金丝桃、山竹、高山柳等。草本有蕨类、禾本科植物。土壤石灰母岩土,PH值为6。5左右,引种之大理苍山在海拔27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绝对最高气温30℃左右,绝对最低气温为-3℃,无霜期200天左右。
(五)紫牡丹(P。delavayiFranch)洛阳市牡丹研究所从云南省丽江地区引进。紫牡丹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藏的东部,生于海拔2400~3700米的山地阳坡及草丛中,在当地为亚灌木状,株高1。5米左右,当年生小枝基部具10余枚鳞片,叶为二回三出复叶,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顶小叶通常3裂,花2~5朵,生于枝顶或叶腋,花径6~8厘米,花瓣9~12枚,红色至红紫色,基部稍深,具光泽,花盘肉质,包住心皮基部,心皮2~5个,柱头紫色,花丝深紫色,一般在5月上旬开花。生态环境,丽江白水河位于玉龙雪山脚下,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5。4℃,7月最高平均气温13℃,1月最低平均气温-3。4℃,相对湿度年平均82%,年平均降雨量1624毫米,土壤为沙质腐殖土,PH值为6。5,伴生树种有冷杉、高山松等,灌木有栎类、胡枝子等,草本以蕨类为主。洛阳市牡丹研究所1985年10月,于云南丽江玉龙山自然保护区的白水河引种40株,栽于引种驯化圃。
(六)大花黄牡丹(P。LuteaVar。LudlowiiSternetTaglor)洛阳市牡丹研究所从西藏林芝引进。大花黄牡丹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的藏布峡谷一带,海拔2700~3300米的较小范围内的山区,在林芝地区,生长为灌木状,株形高大而健壮,高1。5~2。4米,形成一个繁茂株丛,全体无毛,当年生枝草质,长25~30厘米,小枝基部具数枚鳞片,黄绿色,偶有红晕,叶为二回三出复叶,黄绿色,长30~40厘米,叶柄长10~18厘米,深裂。花2~5朵,着生于枝顶,花瓣5~8片,黄色,倒卵圆形,较开展,有些植株着花较少,或叶里藏花,花径10。5~12。7厘米,心皮2~3个,多为3个,无毛,可孕,种子呈黑色球形,或扁球形,花期约在4月上旬。生态环境为,伴生树种以川西冷杉、喜马拉雅冷杉等组成的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为主,灌木有蘖、桐子木、忍冬、蔷薇及矮高山栎组成,本地有鸢尾、蒲公英、毛茛等。土壤为山地灰化土和山地棕壤土组成的砂壤。PH值3。6~4。9。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65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9。3℃,最热月平均温15。8℃。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4℃,无霜期180天左右。洛阳市牡丹研究所1989年12月经南京林业大学引进野生大花黄牡丹2株和种子,经播种试验,有播种苗1株。
二、品种资源
野生牡丹经过栽培、驯化和人工杂交、选择,可培育出数以千计的园艺栽培品种。洛阳人工栽培牡丹始于隋代,但尚未发现有确凿的牡丹品名记载。唐代洛阳牡丹开始有培育品种的出现,不仅花色、品种、数量逐渐增多,而且还出现一些重瓣品种。北宋洛阳牡丹的品种达到极盛,据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载,洛阳牡丹著名的品种有姚黄、魏花等24种。欧阳修之后,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和《洛阳牡丹记》载洛阳牡丹有109种。哲宗时张峋撰《洛阳花谱》载牡丹119种。北宋以后,洛阳牡丹品种数量锐减,至清时,洛阳牡丹品种恢复到163个。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洛阳牡丹品种仅剩50余个。
建国后,洛阳牡丹品种数量,据统计,1949~1962年为105个,1963~1985年为265个,1986~1990年为538个,其中黄色11个、白色67个、粉色133个、红色204个、紫色69个、蓝色26个、绿色4个、黑色20个、复色4个;以不同花期分类,早花类占12。38%,中花期最多为78。26%,晚花期偏少,仅占9。36%;以不同花型统计,按演化程度依次分别为:单瓣型为2。78%,荷花型为13。9%,菊花型为12。54%,蔷薇型为27。18%,皇冠型为21。25%,绣球型为12。19%,台阁型为3。83%;品种单株具2个以上花型的多花型为6。72%;以不同颜色统计,洛阳牡丹其白色品种占12。26%,黄色品种仅为2。60%,黑色品种为3。15%,粉色品种为22。68%,红色品种为39。03%,紫色品种为13。95%,蓝色品种亦偏少为5。01%,绿色品种为0。74%,复色品种为0。74%。
三、牡丹传播
洛阳牡丹的对外传播,使洛阳逐步形成了中国牡丹的第一个栽培中心。据柳宗元的《龙城录》一书载,洛阳人宋单父,精于园艺,善种牡丹,培育的牡丹色彩纷呈,争奇斗妍,其绝技却无人知晓,因此唐玄宗曾召其至骊山“植牡丹万本”。北宋末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洛阳人口大批南迁,洛阳牡丹也随之南播,先后传至浙江杭州、四川天彭、河南陈州、安徽亳州、广西思恩、山东曹州、甘肃临夏和江苏盐城、无锡等地,所传之地,多有“小洛阳”之称。据陆游的《天彭牡丹谱》载,宋“崇宁中,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散于人间。”明代,洛阳牡丹又经四川天彭传入安徽亳州。清代,山东曹州牡丹兴盛,在余鹏年所写的《曹州牡丹谱》中,列有姚黄、魏紫、刘师阁等不少洛阳品名。另外还有部分亳州牡丹,可见洛阳牡丹由亳州等地间接传入曹州。此时期洛阳牡丹还越过长江传至岭南,在今广东乐昌县上黄乡谷家村保留着一株有200多年的洛阳牡丹。据当地县志和《欧氏祖谱》载,清代乾隆年间,欧相玑在中原经商,娶洛阳官家女邓氏为妾。邓氏之父将一株洛阳牡丹连同金银陪嫁到欧家。此后,欧家代代对此牡丹备加珍惜,精心呵护,传芳至今。
近代以来,洛阳牡丹传至西藏、青海、甘肃、新疆、湖南、湖北、福建、江苏、黑龙江、吉林等全国各地,对当地牡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海外,洛阳牡丹备受人们的喜爱,先后传至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伴随着洛阳牡丹的对外传播,国内外的牡丹资源也不断引入洛阳,极大丰富了洛阳牡丹的资源。由此使洛阳不仅以众多的牡丹资源而著称于世,而且还是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重要栽培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