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河洛文化 地域 特点 概况
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这不仅是中国学术史的千古之谜,更是中华文明神秘渊源之所在。河图洛书的出现地――河洛大地,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该区域的文化也引起许多专家与学者的热切关注和积极研讨。目前,对于河洛文化的界定、它的地域范围、包括哪些内容、时间跨度以及有何特点和影响等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 河洛文化的定义和地域
河洛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河”指黄河,“洛”指黄河中段南面的支流洛河,“河洛”指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河洛地区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首先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河洛地区,最早的界限应仅为黄河、洛水汇合的狭小区域,它处于北纬34。半,这是世界公认的与文明起源有缘分的特殊地带。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植被丰厚,是人类最适宜的生存地区之一,因此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华夏族早期的文明。
根据建国以后的考古材料证实,早在北京猿人活跃在华北的时代,河洛地区就有了最早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就目前在河洛地区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报告表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20多处,新石器有500多处,这些遗址对我们研究华夏早期文明和炎黄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夏商周三代在河洛的活动就更加频繁。《尚书?禹贡》在言及“豫州”时,写到:“荆河惟豫州,伊、洛、 、涧,既入于河。” 伊、洛、 、涧四条河都在洛阳市附近汇集并总汇于黄河。这四条河流水流都不长, 、涧二水流长不过一百里,但却在《禹贡》中有如此显赫的地位,足见河洛地区在夏代的重要性。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以及周公营洛邑都在这一地区,以至于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书中写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就意味着河洛地区会聚了三代的文化精华,这是河洛文化的形成时期。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阳,历经14个天子,虽处于衰败阶段,但2002年在洛阳东周文化广场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397座东周贵族墓葬群、18个车马坑,“天子驾六”的发现,更进一步证明了河洛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周秦以后,洛阳的中心地位愈来愈显赫,先后有东汉、曹魏、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洛阳定都,与此同时,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周围的各种文化互相碰撞,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地域。
因此,关于河洛文化的地域界限,朱绍候先生的观点确实值得我们参考,他认为:河洛文化的地域是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而河洛文化圈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的全部地区,东与齐鲁文化圈相衔接,南与楚文化圈相衔接,西与秦晋文化圈相衔接,北与燕赵文化圈相衔接,究其实质,河洛文化就是狭义的中原文化。广义的中原文化应包括河洛、齐鲁、秦晋、燕赵等文化。[1]
二、河洛文化的内容和时间跨度
河洛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形态,就河洛文化的整个发展进程而言,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河洛文化的起源:发迹于古史传说的原始社会,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黑陶文化(龙山文化)等。
2、炎黄始祖文化:河洛地区有不少有关炎黄时期的考古发现、故事传说以及地名遗存。
3、《河图》、《洛书》与《周易》问题。
4、三代文明问题:河洛地区是夏商周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这一时期是河洛文化的形成时期,研究内容也十分宽泛,主要有三代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问题。文化方面主要有青铜文化以及集三代文化之大成的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5、东周文化:东周王室文化研究,主要有以老子、鬼谷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
6、秦统一后的古都文化:秦至唐之间,洛阳多次为都城,此期河洛文化主要体现为封建正统文化。内容主要有综合儒、道、法、兵、农、阴阳五行各家学说而形成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与儒道思想相融合的佛教文化等,以及在政治中心和经典哲学影响下的史学、文学、教育、科技、艺术、民俗等文化。
7、宋代洛学:北宋时期,“五星聚奎,伊洛钟秀”,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张载以及司马光等云集洛阳,给河洛文化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洛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北宋以后,虽然经济中心南移,河洛地区在文化上逐渐失去了中心地位,但河洛文化脉络未断,泽惠深远。
8、南宋以后的河洛文化:主要研究河洛文化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
关于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有的学者认为是仅限于上古三代河洛地区的文化现象,秦以后,河洛地区的文化现象必然主要表现为统一的中国特色,而非纯粹独立的“河洛”特色;有的认为止于北宋,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河洛文化衰落,失去文化中心的地位;有的则认为应该止于鸦片战争前,并将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史传说的五帝时期是它的发生期,从夏代到秦统一是它的形成与发展期,秦汉至隋唐时期是它的繁荣期,宋元到清代前期是它的衰落期。对于这些说法,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说服力较弱,秦统一后,区域性文化相对减弱,但绝对没有完全消失,而且中国国土辽阔,民族纷繁,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国各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着经济上的悬殊与文化上的差异,所以,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不应该定在秦以前;第二种观点是比较合情合理的,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突然截止于河洛文化的繁盛期,而对它的衰落期不加考察,未免有些不太全面,况且探究河洛文化由繁荣极盛而走向衰落的原因,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很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对于第三种观点,我们基本上表示赞同。开封市禹王台御书楼上有康熙皇帝亲笔写的“功存河洛”的四字匾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清初,开封已属于河洛区域范围;二是清入关后,对河洛区域以及河洛文化是比较看重的,河洛文化依然光华未逝,令后人不得不肃然起敬,因此,将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定在清末也是说得过去的。
三、河洛文化的特点和地位
河洛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根据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综合诸多专家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与《周易》开中国文化史之先河;之后,周公营洛,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老子久居洛阳,所写《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以后思想史的发展影响深远;东汉时期经学盛行,经学大师汇聚洛阳,其著作世代传承,他们的思想成就了无数思想大师;宋代“五星聚奎,伊洛钟秀”,理学萌生,洛学兴起。每一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变化,均有河洛地区率先倡导,对此现象不能不认真研究。其次是正统性,“河洛为王者之里”,地理位置上的优越,决定了文化上的领先和正统地位,形成所谓的都城文化,哲学、史学、教育、艺术等无不如此。所以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么一段话指出了河洛地区在当时的正统地位和中心作用。“中国(中原即河洛地区)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2](赵策二)而事实也是这样,河洛地区作为帝王都、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引导了华夏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是兼容性,河洛居天下之中,又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因此它又有超越于一般地域文化的特征。因此有人将它比作一个“旋涡”,既有强大的吸引、包容、凝聚的力量,能把周围的文化吸纳过来;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辐射、渗透力,能把自己的文化推出去。李学勤先生所说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就是最好的说明[3]。第四是奇异性,这是河洛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河洛人以“王者之里”的人自居,在文化上敢于标新立异,追求奇异独特的风格,这似乎也是个文化传统。“河出图,洛出书”率先独具一格;《周易》的玄妙思维也是千古难解之谜;老子久居洛阳,历经乱世,似乎看破人世的一切。西出函谷关时,给关令尹喜留下《道德经》一书,却世世流传,代代称奇,被称为“万经之王”;鬼谷子神出鬼没,弟子个个不同凡响,也给后世留下不少难解之谜;一篇《三都赋》能换来“洛阳纸贵”,河洛人追求奇异的个性特点,由此可见一斑。还有被贬的牡丹在洛阳受到人们的钟爱,以至于形成“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皇家宫宴叫做“水席”,至今还用“真不同”的字号作为水席的称号;洛阳人大清早起来,喝各种咸汤的习惯,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等;还有洛阳唐三彩;闻名遐迩的洛阳铲等……这些特征使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了特殊的地位。
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条件,使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并不否认其他区域文化的特殊地位,但是与河洛地区相比,它们的地位和作用确实是泾渭分明,一目了然的。河洛文化,根深叶茂,博大精深。因此,精确界定和系统研究河洛文化,对探讨华夏文明之源,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加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历史意义。
四、河洛文化研究的概况
关于河洛文化的研究起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考溯历史,我们发现早至秦汉时期就有不少论著涉及河洛文化,如《史记》、《风俗通义》等,其后关于河洛或洛阳的著作不断问世,如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唐韦述《两京新记》,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朱熹《伊洛渊源录》,清汤斌《洛学编》等,另外历史上关于河图洛书、周易、老子、二程等河洛文化的重要问题也屡有论著。但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对于河洛文化的研究,与周围其它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相对明显落后;即使是文化建设极受重视的今天,仍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对于这一地区的文化,确实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者和专家一直在探讨。首推代表就是以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中心的文博系统的人,他们以《河洛春秋》杂志为阵地,发表了大量有关河洛文化的文章。据我们初步统计,从1983年创刊到2003年截止,建刊20年,共计68期,有700多篇文章,而涉及到河洛文化的文章大约有600篇左右,其内容涉及到古都研究、文物考古与保护、河洛哲学、文学、史学、宗教、园林、艺术、民俗等方方面面问题。虽然《河洛春秋》是河南省内部刊物,但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人们了解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次是以洛阳市志办为首的一批学者,多少年来,他们甘于清贫,坚持坐冷板凳,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编18卷本《洛阳市志》中,有《建置沿革志》、《文物志》、《龙门石窟志》、《白马寺志》、《牡丹志》等最为精彩,很有地方文化的特色。与此同时,1994年,由地方志牵头,动员了各级力量、众多专家,在《文史知识》第三期上举办了一期“河洛文化专号”,为研究河洛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以洛阳数所大学为主的研究力量逐渐强大。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所,洛阳大学成立了东方文化研究院,洛阳师范学院成立了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各院校的学报都开设了“河洛文化研究”栏目。高校的介入为河洛文化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第四、全省各科研单位和许多高校都开始关注河洛文化研究,研究机构不断产生,而且河洛文化的网站开始增加,网页内容也逐渐丰富多彩,对河洛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渐具规模。第五、研究论著概况:对河洛文化总体研究的主要专家有李学勤、戴逸、朱绍侯、孟令俊等人,他们就河洛文化的定义、地域和特点等问题进行过比较细致的论述;徐金星的《河洛史话》、孟令俊的《河洛古今》等著作是研究河洛文化比较早的专著。史善刚的《河洛文化论纲》以及吴少珉主编的《辉煌的洛阳》等是新近之作。薛瑞泽博士的《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是一部功底扎实、视角独特的研究专著。此外最近几年出版了不少系列丛书,主要有:中国建工出版社1986至1990年完成的国家“七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全书18万字,分为:山川形胜、先民故乡、帝城春秋、文物古迹、艺苑花絮、风物集锦、园林花卉、古都新貌10部分,并附有上下几千年洛阳大事年表。中国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九都洛阳历史文化丛书》,全书分为:九都大事、九都帝王、九都宰辅、九都皇室、九都名人、九都战事、九都典籍、九都释道、九都诗韵、九都胜迹10个部分,比较系统介绍了洛阳的兴起、发展、繁荣的历程,内容丰富翔实。九州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河洛文化系列丛书》,丛书分为:洛阳史话、洛阳神话传奇、河洛风情、河洛宗教史迹、洛阳历代文选、洛阳科教史话、河洛饮食、洛阳历代名人、洛阳帝宅春秋、洛阳牡丹、洛阳名胜诗选、洛阳山水12个部分,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比较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著作问世。
五、河洛文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河洛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也大都是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是研究的方向不明确。对河洛文化中的某些问题反复研究,资料反复使用,抄录现象比较严重,叙述多,创新少。其次是研究不够全面、均衡,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对考古文物方面研究较多,而理论性、综合性研究缺乏探讨。第三、没有一种研究河洛文化的权威性杂志。与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地位相比,周围的地域文化都有很有代表性的杂志。如《孔子研究》、《齐鲁学刊》、《江汉学刊》等,而河洛文化研究仅有一些栏目和未公开发行的刊物。第四、研究人员缺乏恒定的研究方向,没有稳定的研究梯队,人员之间也缺乏合作研究的精神。总之,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因此对河洛文化的研究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进一步关注和投入,研究人员需要培养更加脚踏实地的做事和合作精神,以期在未来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河洛文化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涉及面广,今后在河洛文化研究方面,可选择以下一些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以提高河洛文化的研究水平,形成河洛文化的研究特色。1、哲学方面:应该把握两个经典:经典著作(《河图》、《洛书》、《易经》)和经典人物(周公、老子、邵雍、二程),对其进行重点研究和比较性研究;2、定都洛阳的各朝代史的研究;尤其是对东汉、北魏等朝代的研究;突破点应放在民族文化互融问题方面。3、礼仪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衰落和振兴问题研究;周公是研究的突破点。4、花文化在河洛文化中的地位研究。5、佛教与道教问题研究;突破点放在文化起源和交流方面。6、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关系的研究;“河洛郎”的文化起因及其河洛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7、河洛文化衰落问题研究;河洛文化的衰落与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文化衰落应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河洛地区是中原文明的主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对这一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必将大大有利于整个华夏民族史的研究,必将给文化建设和文化的兴盛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
注释:
[1] 朱绍侯 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 [J] 文史知识,1994.3
[2] 战国策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 李学勤 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 [J] 文史知识,1994.3
About several Issues of Heluo Culture
Han shiping
(Cent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f Heluo Cultur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022)
Abstract: Heluo Culture is a regional culture, which i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joining basi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Luo River from remote ages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t include the Sandai and Dongzhou Culture, and also The Ancient Capital Culture which Luoyang as a capital after United Qin Dynasty. It is rich,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 content and has several obvious cultur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rigin, tradition, compatibility and distinctiveness. All of these made it occupied a unique po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The research of Heluo Culture is being developed at present, an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experts are concerned about it. But it has not got a breakthrough in a lot of concrete issues, such as inexplicitly research direction, lacking of cooperation of researchers and steady research echelons and so on.
Key words: Heluo culture Region Features General situation
(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供稿)
收录于《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