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它曾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拟就河洛文化的界定、内涵、影响与历史地位诸问题略述浅见,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教正。
河洛文化界说
在具体论述河洛文化之前,有必要对它加以界定。
河洛文化是植根于河洛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河洛地区则指的是洛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笔者以为,河洛地区以洛水和嵩山为中心,包括汝水、颍水上游地区,它北起中条山,南达伏牛山,东至京广铁路,西至潼关,与今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大体相当。所谓河洛文化,即指这一地区的文化。
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很大。其上限可上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其下限则一直到今天。但是历史发展到近代,由于交通的发达,人民频繁播迁杂居,西方文化的影响,各个地域的文化特点日益消泯,因而我们考察河洛文化,以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为下限。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了“文化研究”热,加强了对各种文化的研究。与河洛文化有关的就有炎黄文化和中原文化,因而也有必要弄清河洛文化与炎黄文化、中原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远古的传说时代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河洛文化的历史源头,属于炎黄文化的范围。具体而言,河洛文化的源头主要是黄帝系统的文化。但河洛文化在阶级社会中又延续了数千年,又非炎黄文化所能包括。如今人们都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于是广义的炎黄文化,实际上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称。从这层意义上讲,河洛文化就成了炎黄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中原文化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一般来说,中原地区指以今河南为中心,包括河北、山东、陕西部分地区。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文化区域的划分更为细密,山东有东夷和齐鲁文化,陕西有秦文化,河北有燕赵文化,山西有晋文化,湖北有楚文化,于是中原文化,就变成了河南地区的文化。而河洛地区仅是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因而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的主流。
河洛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人们的理解相距甚远。据统计,近年来人们对文化下的定义,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笔者以为,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等。我们在这里探讨河洛文化,用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河洛文化由于其时间跨度很大,内涵极为丰富。
据历史文献记载,河洛地区有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据说黄帝是有熊国国君的儿子,而“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1。灵宝阳平有黄帝陵,据说黄帝在那里升天,丢下一只靴子,人们将它埋起来,如同后世的衣冠冢。黄帝的玄孙帝喾高辛氏“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2。还有鲧,是黄帝的曾孙(黄帝――昌意――颛顼――鲧),被“封于崇”,因而被称为“崇伯鲧”。而崇山,就是今天的中岳嵩山。鲧在尧时奉命治水,无功被杀,其子大禹在舜时继续受命治水,凿开黄河的“龙门”和“三门”(今三门峡),因功被封为夏伯,封地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3。阳翟,就是现在的禹州。
“禹传子,家天下”。禹传位于启,启的儿子太康迁居斟寻阝,“在巩县西南五十八里”○4处。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 。作五子之歌”○5。洛 就是洛水边。崤山南陵有夏后皋墓。“夏桀之居,左河济,右 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6。这些传说说明,河洛地区是夏王朝的中心区域。
商汤始都亳(今商丘县),灭夏后都城西迁,仍称亳,后人称西亳。“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7。据说伊尹放太甲的桐宫,也在这里。仲丁迁都于 ,在今郑州、荥阳一带,可见,河洛地区也 是商王朝前期的中心区域。
河洛地区的考古发现,大体上可以和上述传说相互印证。在三门峡等地有许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有始发现于新郑裴李岗的裴李岗类型文化。继之而兴的仰韶文化,始发现于渑池仰韶村,主要有半坡、庙底沟等类型。取代它的是河南龙山文化,主要有庙底沟二期、(洛阳)王湾、(陕县)三里桥、(临汝)煤山等类型。巩县西南小訾殿和稍柴村发现有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近年又在登封告城王城岗发现了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城址。接着又在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和文化遗址。如今,学术界已对二里头早期文化属于夏文化基本取得共识。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尸乡沟发现大型商代城址,它与文献记载的汤都“西亳”的位置相吻合。很可能是商汤迁都的西亳,也有人认为它是伊尹放太甲的“桐宫”。早在195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郑州商代城址和宫殿遗址,虽然学术界有“郑亳”和“ 都”之争论,但它毕竟是商代前期的都城之一。
西周时期在洛阳兴建了王城和成周,作为周王朝统治东方的中心。春秋时期平王正式迁都洛阳。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现了西周前期大型青铜器铸造作坊遗址,也曾对东周王城进行勘探试掘,基本搞清了东周王城城廓的范围。郑、虢两国是周代两个重要的诸侯国。新郑的郑、韩故城遗址尚存,近年又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窖藏铜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近年来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一把铜蕊玉柄铁剑。
在荥阳、巩县等地发现有汉代的冶铁遗址,唐代的三彩窑址,宋代的汝瓷、钧瓷也十分有名。
总之,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河洛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与此同时,河洛地区的先民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化。
近年来不少人认为,“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巩县的洛水入河处,据说就是“河出图,洛出书”之处。在洛水中游的洛宁县长水,传说也有“洛出书处”,而且还有“苍颉造字”的传说。在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龟甲、王城岗出土的黑陶上,就有“刻画符号”,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文字的出现肯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推测,在夏商时期,河洛地区的文字正在形成和定型。西周时周公姬旦制作的礼乐制度,在河洛地区长期保存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道家的鼻祖李耳(老聃)在洛阳周王室任柱下史和守藏史,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被后学整理成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在灵宝又有“老子过函关”的历史传说。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是京(今属荥阳)人,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也是韩国人,河洛地区的法术思想极为流行。洛阳人苏秦、苏代兄弟又是纵横家的著名代表。
汉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更加繁荣。洛阳人贾谊、颍川(今禹州)人晁错都是当时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他们的文章和赋脍炙人口。洛阳人桑弘羊是重要的理财家。颍川人褚少孙是有名的史学家,洛阳人桑钦则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他著有重要的地理著作《水经》。东汉时期南阳人张衡在洛阳制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写出不少诗赋。班固在洛阳写成了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偃师人杜子春、荥阳人服虔等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阳翟(今禹州)人郭躬和洛阳人吴雄是享有盛誉的法学家。偃城人许慎则是伟大的古文字家。他的《说文》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洛阳,张角等人的太平道也在洛阳传播,河洛地区逐渐形成为宗教文化的圣地。
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等人在河洛地区首倡玄风,竹林七贤也常在这里活动,洛阳成为玄学思想的中心。洛阳人郭象有《庄子注》传世。颍川(今禹州)人邯郸淳是当时有名的经学家和书法家,曾为洛阳太学的“三体石经”书丹。长社(今长葛)人钟繇是久享盛名的书法家,他和东晋的王羲之合称“钟王”。文学家潘岳是荥阳人,“洛阳纸贵”则说明当时洛阳文学的兴盛。北魏时期著名道士寇谦之曾在嵩山布道,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嵩山等地成为北方的佛教圣地,不仅有以永宁寺为代表的佛教建筑,而且有以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为代表的石窟艺术。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高宗、中宗、武则天时期,河洛地区的佛教臻于极盛,建寺度僧、凿窟造像、佛经翻译、佛教著述,佛事活动等,与北魏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佛教各宗派也在这一时期形成。缑氏(今属偃师)人玄奘西行求法,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唐代的文学成就极为辉煌,河洛地区涌现了“诗圣”杜甫,其诗作被称为“史诗”。洛阳人元稹和晚年定居洛阳的白居易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陕县人上官仪、上官婉儿的五言诗绮丽婉媚,被称为“上官体”。此外,河洛地区还有李贺、李商隐、刘禹锡、王湾、王建、宋之问、姚合、聂夷中、卢仝等,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孟县人韩愈首倡“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在艺术上,阳翟(今禹州)人吴道子画技超群,世称“画圣”,荆浩、郑虔也是当时的著名画家,褚遂良则以书法著称于世。
北宋时期洛阳为西京,邵雍、司马光、程颢、程颐等著名学者曾云集于此。司马光在洛阳地区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二程兄弟的哲学思想世称“洛学”,被南宋朱熹等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理学系统。
元代以后,由于河洛地区丧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河洛文化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采。但作为地域文化的某些组成部分,如风俗习惯、戏剧等,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河洛文化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对其它地区的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文化是黄帝与华夏部族以及后来的商周部族为主体的文化系统。河洛地区的黄帝华夏部族和东夷、苗蛮等部族有过战争和交往,也有着不同文化的交叉和融合。古代的神话传说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考古学而论,河洛地区的文化系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和黄河上游地区的文化系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系统――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长江中游的文化系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等,都有过交叉、渗透,关系比较密切。河洛地区有着相当密集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又是最早使用青铜器和铁器的地区,这里有最早的城址和刻画文字。河洛地区的华夏部族最先脱离了野蛮蒙昧的朝代,迈入了文明的门槛。这里是夏、商王朝的中心区。这一地区的先进文化逐渐向四周辐射,对周围地区乃至边远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洛阳是东周时期的都城,河洛地区保存着周代的礼乐制度。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封国,自然也是礼仪之邦,但孔子还来到洛阳,向老聃问礼,至今洛阳老城还有“孔子入周问礼处”的石碑。这也说明河洛地区的礼乐制度对其它地区的影响。
东汉时代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南北朝隋唐时代的佛学、宋代的理学,都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四周普及,对其它地区产生影响。
如果说远古时代河南地区的黄帝华夏部族文化主要依靠它自身先进性对其他地区施加影响的话,那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河洛地区的经济、科技、礼乐政刑和教化则主要由统治者采取行政手段,推广到其他地区。
洛阳史称“九朝古都”,如果再加上夏、商两朝,就是十一朝古都了。河洛地区长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这就决定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既带有地域性,也带有全国性,远非一般的地区性文化所能比拟。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注释:
1、 《帝王世纪》
2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
3、 《括地志》
4、 《史记・夏本纪》
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6、《括地志》
(摘自《洛 与河图洛书》,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