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资讯

第十四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大会发言 与会专家对洛阳发展充满期待

   9月22日,第十四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继续进行,海内外200多位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根文化,研究河洛文化有着重大意义。

 
  王子今:洛阳是中外文化交接点
 
  ●人物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西汉时期,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就得到确认。东汉刘秀建都洛阳后,这一东方都市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尤显突出。洛阳地位的上升,可以从丝绸之路历史的视角进行考察。
 
  东汉时期,丝绸之路上贸易频繁,洛阳成为东西商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居于领导地位,各国商人在洛阳聚居,对增强洛阳经济活力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在洛阳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在一些贵族宴席中,常有别开生面的百戏表演,其中不乏“幻人”“幻术”表演,这些可以看作丝绸之路较高等级艺术传播的典型事例。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受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洛阳可以看作佛教进入中原最早的立足地,白马寺的由来,就是佛教传入中原的一种说法。
 
  东汉班固的《东都赋》,曾称颂洛阳文化中心的地位。汉代的洛阳,借助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实现了中外文化的和谐交融。
 
  徐维群: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
 
  ●人物简介: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先人从中原地区迁出,对故土深深眷恋,他们把中原河洛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
 
  中原的河洛文化是汉民族的源头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基础的开创作用。无论是我们的文字、语言,还是农业、商业文明,都有河洛文化的烙印。
 
  客家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分支和延续。在客家文化中,能看到许多河洛文化的原生形态。以客家的婚嫁习俗为例,仪式中至今仍沿用中原地区的各种程序,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周朝“六礼”传统形式,只是称谓与繁简程序有所变化而已。
 
  从方言到习俗,从宗族文化到精神理念,客家文化都保留了丰富的河洛文化符号痕迹。这些符号在客家民众交流中承担了重要的交流沟通、文化认同、凝聚情感的功能,客家文化对河洛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客家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由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佑周代发言)
 
  毛阳光: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
 
  ●人物简介: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为学者们所关注。有学者提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分为历史起点和空间起点。由于种种原因,汉唐间丝绸之路空间起点发生过迁移和变化。
 
  西汉时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没有争议,东汉时丝路起点则延伸到了洛阳,当时洛阳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可谓首屈一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长期对立阻碍了交通,造成丝路起点的迁移和多元化。在一定时期内,洛阳、平城(今大同)、长安等都曾发挥丝路起点城市的作用。
 
  在隋朝后期和武周时期,洛阳的政治地位超过了长安,在经济、交通等领域处于优势地位。漕运的繁荣让天下物资汇集于此,大量移民也来到洛阳。从出土的唐三彩等文物可以看出来,当时胡服、胡乐在洛阳十分盛行,长杯、胡瓶、高足杯被士大夫家庭所使用,洛阳成为富有国际化色彩的大都市。
 
  程有为:洛阳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人物简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洛阳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悠久而厚重的河洛文化的中心。洛阳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它通过隋唐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连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后,关于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的说法,至少有三个依据可以证明。第一,目前普遍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从西汉开始,当时以其都城长安为起点,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中断的丝绸之路,起点也转移至当时的都城洛阳。第二,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必然一端联系着商品产地,秦汉至隋唐,洛阳所在的关东经济区是丝绸的主要产地。第三,东汉时洛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西域商人大多集中在洛阳,从洛阳地区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洛阳与西域间贸易的兴盛。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如今的洛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只要充分发挥洛阳在地理区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洛阳就一定能够在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
 
  刘文玉: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同根同源
 
  ●人物简介: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古代时,河洛地区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森林茂盛,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和繁衍。三门峡市发现了距今60万年到70万年的古人类遗存;洛阳市西工区的洛河北岸,发现了距今约50万年的石器;栾川县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的古人类洞穴。可见整个石器时代,河洛地区都有古人类在此生活。
 
  华夏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铜石并用时代,在地域上呈现“多源一心”的特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不同的源头,仰韶文化所滋养出的河洛文化则是中心,所以说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同根同源。
 
  判断早期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宫殿、文字、青铜器和礼制,都是围绕王权的,河洛文明的发展和这些王权文明息息相关。正因为这种广度,研究河洛文化的内涵也不能局限于河图洛书,而是从政治、地理、宗教和民俗等多个文化元素角度入手。研究河洛地区的礼乐文化、都城文化、宗祠族谱民间艺术等,可以更好地了解华夏文明,实现传承创新。
 
  文化大家谈
 
  ●汤漳平(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据不完全统计,闽南族群在全球约有八千万人,他们的祖先都来自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中原。西晋“八王之乱”让中原士族移民入闽,带去了早期的文化因素。唐初的中原移民入闽,奠定了闽文化形成的基础。唐末的“三王入闽”和五代时期闽国的建立,加速闽地开发的进程,闽文化也开始了区域分化。
 
  ●孙兴彻(韩国安养大学教授):董仲舒所主张的春秋“大一统”的政治观是试图将王权加以神圣化,通过宣扬“阳尊阴卑”的价值概念,强调“王权神授说”,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社会身份和阶级秩序。“大一统”思想丰富了河洛文化的内涵,王权思想与之结合,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河洛文化的概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河洛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有重要的纽带意义。河洛文化的核心是洛阳,因此研究河洛文化要回归洛阳,以洛阳的历史文化为重点。我建议创立“洛阳学”,将河洛文化研究不断深化。此外,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如何惠及普通百姓,是否可以实现产业化,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洛阳晚报记者潘立阁智慧/文杜武/图)
毛阳光十四届.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