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栎,现任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讲师。先后获得吉林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由香港新鸿基地产集团-郭氏基金资助,赴德国图宾根大学文学院上古、史前史及中世纪考古专业攻读博士,于201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师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杨建华教授,留德期间得到德国图宾根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艾昂斯特·潘尼斯卡和皮特·佩凡茨纳教授的悉心指导。曾参加多次调查和发掘工作并撰写相关的发掘简报,如湖北十堰青龙泉遗址、甘肃张掖黑水国冶金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太极殿遗址、新疆于田县胡杨墩佛寺遗址、新疆温泉阿敦乔鲁等遗址。境外遗址,参加过叙利亚大马士革新石器时代哈拉夫文化著名遗址——撒比·阿博亚特遗址的发掘工作。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宗教与民族考古研究室,担任助理研究员,期间曾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亚古代冶金研究(2010年-2014年)》的主要成员。2014年,调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担任讲师,从事《考古学通论》和《田野考古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讲授工作。
学术视野横跨中外,能紧跟国际学术潮流,从全球视野下考察中国考古学文化特征和格局,利用国内外前沿的理论方法阐释考古遗迹现象,并在国内的田野发掘和科研工作中得到较多锻炼,研究的兴趣较为广泛。现致力于中国中原地区、中亚和西亚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对冶金技术起源与中外冶金术交流和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中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的解读具有独特视角,对西方考古学方法和理论的引进和运用有深入的理解,并发表相关的著作和论文。
本人在国外学习多年,外语能力较为突出,精通英语和德语。其中,擅长英语写作,曾翻译中国考古网站的考古专业报道和文章20余篇(中译英),已发表英文论文一篇,英文学术著作一部。2015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负责《最早的中国》英译本的翻译,预计2017年将由国外著名出版社施布林格出版社出版发行。
近年学术及科研成果:
译作:2011——2013年期间,在中国考古网站刊发稿件20余篇,均为中译英。包括《云南堆子遗址考古新发现》、《重庆巴南熊家湾遗址的发掘》、《2012年邢窑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安徽当涂县陶庄遗址发现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杭州萧山柴岭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发掘取得重大收获》、《黑龙江伊春桦阳遗址》、《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的发掘》、《辽宁东大杖子古墓群考古发掘成果获充分肯定》等等。
专著:
1. 2010年,“Burial Practices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BCE in the Middle Euphrates Reg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Funerary Rituals”,德国图宾根大学文学院在线出版(UB Tübingen EDV/TOBIAS-lib),英文独著。
2. 2015年,《公元前三千纪的葬俗与葬仪:以幼发拉底河中游地区墓葬为例》,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Archaeopress: Publishers of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ISBN 978-1-4073-1421-1,英文独著。
论文:
1. “A Potential Reconstruction of Funerary Rituals in the Monumental Mortuary Complex Tell Ahmar”,发表于德国《喀特纳遗址研究(一)》(Qatna Studien Supplementa: Band 1),与德国哈拉索维茨出版社合作,2012年12月,英文独著。
2.《考古学定位问题的反思》,《东南文化》2015年第2期。
3.《近东地区冶金术的发展历程》,《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
4. 《公元前三千纪叙利亚地区的丧葬习俗——以阿和摩尔遗址墓葬为例》,《边疆考古研究》第20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